躬耕乡土育桃李
——临清市老赵庄镇中学农村教育工作掠影
■ 戈毓 杨先博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作为扎根乡土的一所乡镇中学,临清市老赵庄镇中学始终坚守“办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初心,以多元创新为乡村学子铺就成长坦途,用教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夯基提质:
软硬兼修筑牢教育根基
学校通过“硬件升级+内涵发展”双线发力,实现办学实力跨越式提升。硬件建设上,依托专项资金精准投入,完成教学楼全面翻新,实现多媒体教室全域覆盖,改建“悬浮地板篮球场”并推进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如今,智能一体机成为教室标配,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满足学生各类实践需求,绿植环绕的校园更成了师生课后休憩的“天然氧吧”,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走深走实,构建起“培养+引进+帮扶”三维体系。近3年来,30余名教师荣获“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市级及以上荣誉。学校常态化邀请外校名师进校授课传经,选派青年教师赴名校培训取经,推动教育经验双向流动;依托“青蓝工程”搭建师徒结对平台,锻造出一支“有爱心、有耐心、有专业素养”的骨干队伍,为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动力。
特色赋能:
乡土文化激活育人活力
学校以“乡土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特色课程体系,让本土文脉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鲜活教材。打破传统课堂的围墙限制,将当地农耕文明、非遗技艺、民俗传说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具象化教学内容,是该校激活乡土教育的关键举措。
春日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在春耕播种的实践中探究植物生长规律,让学习不再枯燥;课余时,组织学生走访剪纸、木雕等老手艺人,看指尖流转的技艺,听背后沉淀的故事,体悟传统手艺的匠心传承。这种“书本知识+乡土实践”的融合模式,让乡土文化教育摆脱说教式灌输,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与热爱。
全人教育:
高效驱动提升办学质量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在学校转化为“全人教育”的扎实实践。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学校推行“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模式:课后服务时段,教师为学困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针对性攻克学习难点;同时开设体育、艺术、科技等多个兴趣班,为特长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长坐标。
以“问题导向”推进教科研,成为破解教学难题的“金钥匙”。面对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参与度不足、知识转化困难等共性问题,学校摒弃“纸上谈兵”式教研,构建“发现问题—研讨方案—实践验证—优化改进”的闭环机制。教师团队通过集体备课聚焦教学难点,结合学情精准设计分层教学方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复盘、校级与年级听评课等环节,实时追踪策略效果并优化调整;更借助跨学科教研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党建引领:
红色聚力开启发展新程
学校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教育发展”为核心,将红色力量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同时,党员教师带头开展“家访全覆盖”行动,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倾听家长诉求建议,搭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坚实桥梁。
红色基因融入德育血脉。党支部牵头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当地革命旧址,在历史遗迹中感悟初心使命;邀请老党员进校园讲述革命故事,在红色记忆中传承奋斗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情怀。
躬耕乡土终不悔,育得桃李满天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老赵庄镇中学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举措深耕农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栋梁之才,让教育的希望之种在乡土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