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的精神地标
——临清市自忠中学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 丰广启 杨先博
秋日晨光洒向鲁西平原,临清市自忠中学2025级300余名新生整齐列队,依次步入教学楼内一间60平方米的纪念室。墙上,“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题词庄严肃穆,张自忠将军亲笔所题“为民族争生存而奋斗”九个大字铿锵有力。在这里,学生们庄严宣誓:“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是自忠人,我爱我的学校……”这个由三间教室改建而成的张自忠将军纪念室,已成为该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堂,更是学校持续开展思政教育三十载的“精神地标”。
从静态陈列到动态育人:
让红色基因可触可及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1940年张自忠将军率部出征时写下的绝笔信。”在纪念室“抗战经历”展区,初二学生小王手持讲解器从容介绍。作为“自忠精神宣讲团”成员,她和20余名同学经过班级推荐、校级遴选及系统培训,现已能为来访者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
自1997年新校区建立以来,这座最初仅十余平方米的纪念室,如今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题词手迹、将军手稿等珍贵史料。学校突破传统“陈列式教育”局限,让文物“发声”,让历史“活起来”。
校本课程深入教学体系,学校组织编写《碧血丹心张自忠》校本教材,将张自忠将军的事迹系统融入历史、语文等必修课程,使英雄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自忠讲堂”构建时空对话平台,每年张自忠将军的后人带着家族记忆而来,鲜活的讲述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学生成为传承主体:
从倾听者到践行者
“成为讲解员,才真正体悟将军‘尽忠报国’的赤诚。”初三学生小韩的感言折射出育人实效。该校创新构建“学生主体”机制,实现从“听讲者”到“讲述者”再到“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使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完成精神传承。
“自忠志愿服务队”常年深入社区宣讲将军事迹,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0小时;围绕“和平年代如何爱国”等辩题,学生们在“如果我在1940年”的模拟情境中,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学科融合与文化浸润:
红色精神融入日常
“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的精神,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脊梁……”历史教师在纪念室现场讲授中国近代史,展板中的老照片与教材内容呼应。美术课上,学生临摹将军肖像,以画笔刻画“取义成仁”的坚毅眼神;音乐课上,《大刀进行曲》在展室回荡,旋律激荡家国情怀;政治课上,师生围绕“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展开研讨,将“爱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学好本领、奉献家乡”的具体追求。
每日宣誓、每周国旗下讲话、每月微党课,自忠中学构建起立体化德育网。课间操结束时,集体宣誓声响彻校园,党员教师组成的“德育宣讲团”通过微党课解读将军家书,校园广播站“自忠故事”栏目成为学生每日期待的“精神加餐”。
“我们要让60平方米的展室辐射整个校园,让英雄精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校长汪保帅表示。目前,学校正推进“请进来+走出去”计划:升级展室电子体验区,运用科技手段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抗战历史;联合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研学路线,使“重走英雄路”成为实践课堂的重要内容,从而让“小展室”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大思政”纽带。
临清自忠中学的实践生动表明:爱国主义教育无需宏大场馆,只要深入挖掘身边资源,便能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正如学生在征文中所写:“他的精神并非陈列于展柜的文物,而是照亮我们前路的火炬。”这束火炬,正引领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