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
——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深入开展校外思政实践活动
■ 陈新芝 杨先博
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深入挖掘临清“运河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红色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实践体验深度融合,以“运河文脉”为纽带,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校外思政实践活动。
运河钞关:
溯源千年漕运文明
“同学们,眼前这座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的运河钞关,是明清时期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学校师生走进临清运河钞关,开启了此次系列思政实践活动的第一站。
在老师的生动讲解下,学生们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码头缓缓前行,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繁忙场景中。老师结合历史知识,将钞关的税收制度、漕运流程与临清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发展历程相结合,通过“一艘漕船的旅程”“一位商人的故事”等生动案例,让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这场沉浸式实践,让学生们跳出课本框架,近距离触摸历史脉搏,不仅丰富了历史认知,更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为思政教育注入了生动的地方文化内涵。
贡砖基地:
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离开运河钞关,师生们来到临清贡砖实践活动基地,开启了一场与“千年贡砖”的深度对话。
在贡砖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们穿上围裙、戴上手套,亲身参与贡砖制作的全过程。取土、筛土、和泥、制坯、脱模、修整……每一个步骤都暗藏匠心。
通过亲手实践,学生们不仅体验了传统工艺的艰辛,更对临清贡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精湛技艺有了直观认知。
博物馆内:
共享文化传承之美
紧接着,该校组织学生走进临清市博物馆,开展“合香非遗实践”思政活动,让学生在“闻、识、做”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合香文化源于秦汉,兴于唐宋,是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清合香制作技艺融合了地方特色,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活动现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陈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合香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及制作工艺。“合香以沉香、檀香、丁香等天然香料为原料,按特定配方调和,不仅香气清雅,更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传承人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十余种天然香料,让学生们逐一闻香、识料,分辨不同香料的独特气息。随后,学生们开始亲手制作合香:称料、研磨、混合、揉匀、塑形……大家全神贯注,根据自己的喜好调配香气,有的做出圆润的香珠,有的捏出精致的香牌,活动现场香气弥漫,欢声笑语不断。
英烈祠前:
赓续革命精神血脉
清明节期间,该校组织260名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临清英烈祠,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思政活动,用实际行动致敬英雄,传承红色精神。
在庄严肃穆的英烈祠前,学生代表睢赞深情讲述了临清籍烈士赵以政、王寅生等的英勇事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对国家的忠诚,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真挚的话语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接着,老师带领全体学生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勤奋学习,励志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誓言铿锵有力,回荡在英烈祠上空,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将不断创新形式,打造更多特色思政课程,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