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响鼓重锤深化安全隐患治理
本报讯 (记者 朱海波 通讯员 代 彬) 今年1—10月累计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30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过10万人次;排查重点场所2800余处,整改消除安全隐患4453项;组织跨部门、跨乡镇联合巡查30余次,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从“各自为战”向“一体联动”治理升级……
10月21日,记者从冠县应急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探索安全生产治理新模式,通过创新运用“加减法”工作模式,将安全生产风险排查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全域覆盖、责任明晰、管控有力的安全风险防控网。据统计,1—10月全县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5%,治理成效显著。
该县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数据,对全县生产经营场所进行严密筛查;同时,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实地核查,确保辖区生产经营单位信息底数清、情况明。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健全本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台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体系。
依托村(社区)“两委”成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加强对闲置院落、废弃厂房、农业大棚等易滋生违法生产经营行为重点场所的常态化巡查。重点关注非法“小化工”等行为,做到一经发现、立即上报、坚决打击取缔,从源头上铲除安全隐患生存的土壤。
针对“九小场所”数量多、风险杂的特点,督促小商场、小饭店等场所,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紧盯消防、燃气、用电等关键环节,逐项制定管控措施并明确责任人。推动行业监管部门与乡镇(街道)联动,将“九小场所”纳入网格化巡查重点,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与属地监管责任。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清单化管理、动态化销号机制。能够立即整改的,现场监督落实;无法立即整改的,明确时限、措施,持续跟踪督办,形成“发现—整改—核查—销号”的管理闭环,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针对城乡接合部、行政区划交界处等传统监管薄弱区域,建立跨部门、跨乡镇的联合巡查与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划定责任网格、明确牵头单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消除监管空白地带,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该县持续推动安全宣传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依托“新农村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阵地,广泛开展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组织应急骨干、行业专家、乡贤能人开展燃气安全、用电常识等专题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记者感言
切实解决好“抓哪里”和“怎么抓”的问题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任何时候都要把这项工作抓牢、抓实。当前,随着气温降低,安全生产问题更加凸显。
今年1—10月,冠县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5%,成效明显,他们重在解决了“抓哪里”和“怎么抓”的问题。
“抓哪里”,主要围绕闲置院落、废弃厂房、农业大棚等易滋生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场所,“九小场所”,非法“小化工”,城乡接合部、行政区划交界处等传统监管薄弱区域抓安全生产,一句话,从“小处”“难处”的地方入手。“怎么抓”,通过“大数据+铁脚板”,也就是“人防+技防”的方式,这个看似很常见的措施,因为真做、真用、真坚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地的安全隐患不同,但“抓哪里”和“怎么抓”是绕不开的共性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在这两个问题上动动脑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