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民意直通车
——冠县清泉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创新实践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张清强
“俺那块地的水泵又不出水了,关键时候掉链子!”10月25日,冠县清泉街道东三里社区一间简朴却整洁的会议室里,五里韩村村民刘林焦急地向县人大代表张炳法诉苦。
“大爷您别着急,我这就帮您联系。”张炳法耐心细致地给老人解释,“咱们正准备就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向省人大提立法建议,像您说的这类问题,以后肯定能从法律角度予以保障。”
“院落寻常,分量却不一般,这里是省人大常委会在聊城设立的唯一基层立法联系点。”张炳法介绍,就在不久前,35条关于《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草案)》的立法意见,从这里汇集整理后,直接报送至省人大常委会。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万千群众。记者了解到,东三里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聚焦立法意见征询中民意收集渠道窄、专业转化能力弱、群众参与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创新构建“12341”工作机制,以体系化设计、专业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实现打造“民意直通车”的目标。
小站点何以扛起大使命?
“一套体系”强支撑,让民意征询根基牢。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起“县人大统筹指导—联系点协调推进—信息采集点和立法联系单位联动落实”的三级工作架构,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不悬空、不走样。同时,出台《立法意见征询工作制度》等10项制度,明确意见征集范围、分类与处理流程,确保民意“提得上来、落得下去”。
“两个渠道”齐发力,让民意征集全覆盖。清泉街道依托18个镇街人大代表工作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23处“立法信息采集点”,纵向贯通县、镇街、村(社区),确保民意传递“不绕弯”。确立41家行业部门为“立法联系单位”,确保专业领域人士的意见“不缺席”。更值得一提的是,街道还开通了网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立法意见、码上就提”。
“三团模式”提质量,让立法意见既接地气又有高度。“代表基础保障团”由五级人大代表组成,轮流值班接访,年均接待群众300余人次,梳理建议400余条,成为敏锐的“民意传感器”;“法律专家顾问团”由法律专家、专业人士组成,以案例解读、方言白话的形式,把立法背景、目的和法律逻辑讲明白,破解居民“看不懂、不敢提”的难题;“基层群众智囊团”由乐于参加立法活动、有一定影响力和表达能力的居民组成,以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参与立法讨论,使立法更“接地气”。
“四步法”闭环管理,让立法意见征询更规范。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每次立法建议征集工作启动前,根据立法领域匹配参与群体,依据征询任务特点,确定征询范围、方式和要求;组织专业人员解读,把法律语言转化为方言白话;采用“问卷+焦点小组+入户访谈”多元方式征集意见;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拟制初稿并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正式立法意见报告后报送至省人大常委会。
“要用小站点撬动大民主。”清泉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沙博表示,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着力实现一个目标——建设成为立法“直通车”、民意“连心桥”,以实际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