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引擎 民生强动能

——“全国科普月”市级学会创新实践纪实

■ 本报记者 赵立

10月26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理疗,市民李程方成功扔掉了拐杖。曾经右腿麻木、需要依靠拐杖行走的他,如今已能正常活动,这一转变源于一个月前的一场义诊。

时间回到9月16日,“全国科普月”市级学会集中义诊在聊城公园举办。62岁的李程方手持腰椎CT片来到现场,向医生急切咨询,自己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右腿麻木、走路依赖拐杖,是否必须通过手术治疗。市健康协会专家王木林仔细阅片后表示:“您属于中度突出,可以尝试‘三维牵引配合核心肌群训练’,效果应该不错。”随后,王木林当场为他预约了鲁西康复医院的理疗服务,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李程方的康复案例正是聊城市科技学会聚焦民生关切、主动破解群众健康难题的生动写照。

资源联动,构建全域科普网络

今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市科协联合市健康协会、市康复医学会等11家市级学会,组建科普专家团,现场提供血压测量、肿瘤防治咨询、膳食搭配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围绕市民普遍关注的慢性病防治、骨病康复、中医养生等方面,专家们耐心答疑,帮助市民找到个性化的健康方案。

为提升科普趣味性,活动采用“体验式科普”模式。中医养生区内,市民可亲身体验火龙罐疗法;八段锦教学区,大家跟随治疗师舒展筋骨;急救技能培训区,市民踊跃参与心肺复苏实操。现场还设有科普资料发放点,志愿者准备了多种健康手册与科普折页,方便市民取阅学习。

聊城市级学会以“骨病防治直通车”“脊柱健康校园行”等项目为纽带,推动跨领域资源整合。市健康协会联合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在社区设立“血糖管理流动站”,依托智能检测设备与AI膳食推荐系统,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聊城市卒中学会成立以来,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公益活动,大力普及卒中防治知识,助力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精准触达,分层分类开展科普

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整合跨部门资源,聊城市构建起“政府搭台、协会承办、全民参与”的高效协作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惠民实效。市健康协会通过广泛覆盖的电子屏构建三级传播矩阵,展现“云端科普”的高效传播力。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系列科普视频,精准对接农民、青少年及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推动科普知识落地转化。“直播+义诊”“线上授课+田间指导”等双线联动模式,促进科普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彰显科学服务民生的实际价值。

这一实践与新修订的《科普法》提出的“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要求高度契合,让科学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

科技创新正成为提升科普效能的核心动力。走进鲁西骨科医院的科普教育基地,仿佛进入一个智慧与安全交融的空间。安全帽撞击体验、安全用电互动、机械伤害模拟、VR实景体验等多种智能互动形式,将原本枯燥的安全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参观者可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

基地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相关历史沿革与法律法规,让安全知识学习更加轻松;现身说教病区则通过康复者分享真实案例,增强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防护……多维度技术与内容的结合,让科普更具实效性与影响力。

服务产业,撬动创新发展引擎

科学普及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全国科普月”期间,市级学会积极行动,将科学知识、创新理念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产业推进活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普动能。

聊城市钢管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第二次会议)的举办,正是科普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例证。推进会旨在向产业界系统普及和推广产业升级路径、标准体系建设等前沿知识与解决方案,促进科技要素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期举办的聊城市轴承及保持架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则是一场面向特定产业领域的深度科普。会议特邀国家精密航空轴承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叶军等4位权威专家,向本地企业参会人员及技术人员普及分享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前沿动态。会议期间达成3项合作协议,充分体现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产业科普对技术落地与协同创新的催化作用。

市科技学会以“全国科普月”为契机,营造了“周周有主题、日日有活动”的浓厚氛围,撬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2025-10-31 ——“全国科普月”市级学会创新实践纪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050.html 1 科普新引擎 民生强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