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
本报讯 (赵琦) “十四五”以来,聊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建高地、强体系、优服务”三大核心任务,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数字化服务升级等举措,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从“有”向“优”跨越,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建强“双高地”,驱动诊疗能级跃升。以国家级资源引进和省级中心建设为引擎,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好看病、看好病。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投入运营,累计引入专家145人次、开展核心技术48项,其中24项填补区域空白。同时,通过“师带徒”培养本地骨干15名,获批省级科研项目3项,实现“技术+人才”双积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内涵升级。以聊城市人民医院为核心,重点打造麻醉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等优势学科集群,构建起急危重症救治、疑难病症诊疗、微创介入和组织器官移植四大技术高地。目前,拥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6个、临床精品特色专科5个。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成国际合作研究中心4所、国内联合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近5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13项、获奖励69项,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织密“一张网”,促进资源均衡布局。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城市医疗集团高效协同。由聊城市人民医院牵头,整合2家二级医院、14家基层医疗机构,构建起覆盖60.7万人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创新设立两大体系十大中心,即人力资源、财务、医疗质控、医保、信息数据质量等“医疗管理五大中心”,以及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县域服务能力整体跃升。全市9家县级综合公立医院达到“国家千县工程”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东阿县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10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实现老年、康复、儿科、重症、精神等关键学科县域全覆盖,构建起支撑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服务体系。
打造“新体验”,优化群众就医感受。聚焦群众就医的急难愁盼,以流程优化、数字赋能、模式创新为抓手,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更具效率。门诊服务更便捷。全市3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成“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挂号、医保审核等十余项功能;5家三级医院开设疼痛门诊,无痛诊疗比例提升至70%左右;8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覆盖130个病种,大幅缩短住院等候时间。急救网络更高效。创新“警医联动”模式,建设15个“120+122”联动站点,实现“同出同救”;在基层设置52个健康哨点,推广“上车即入院”服务,构建起高效畅通的生命救援通道。住院服务更省心。在4家医院推广“预住院”模式,覆盖258个病种;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178家医疗机构建立随访制度,39家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19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满足群众慢病复诊等多元化健康需求。就医成本更可控。建成市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74家机构接入,累计互认88.6万次;试点“虚拟病房”管理,服务2万余人次,次均费用降低600余元。东阿县率先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惠及5.8万患者。38家医院实行“一次挂号管3天”复诊免挂号费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