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旗背后的精准医疗与人文关怀
■ 周长才 代可
“晚期肺癌不等于‘绝症’,关键在于找到适配的个体化方案。而且患者的康复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规范诊疗+人文关怀’的必然结果。”11月7日,聊城市肿瘤医院肿瘤科主任徐文达说。
前不久,一位田姓肺癌晚期患者家属给徐文达送来了写有“医术精湛尽心尽责,医德高尚仁心仁术”字样的锦旗,向他表示感谢。而锦旗的背后,则是一个晚期肺癌患者突破生命倒计时、在精准治疗与人文关怀中重获新生的动人故事。
求医之路陷入僵局
“确诊时医生说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全身,最多只剩几个月时间,我们全家都崩溃了,是徐主任给了老田第二次生命。”回忆起最初的绝望,田某家属红了眼眶。据悉,田某被查出肺癌晚期时,癌细胞已侵犯多个器官,伴随剧烈疼痛与呼吸困难,生活无法自理。家属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得到的多是“保守治疗、缓解痛苦”的建议,直到经人推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他们来到聊城市肿瘤医院,找到了以肿瘤综合治疗为专长的徐文达主任团队。“晚期肺癌不等于‘绝症’,关键在于找到适配的个体化方案。”徐文达第一时间接待了田某,面对复杂的病情,他没有急于制定方案,而是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联合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专家,共同分析田某的病理类型、基因检测结果及肝肾功能、骨髓储备等身体耐受指标,最终敲定“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核心治疗思路。
动态调整破解风险
治疗过程如“走钢丝”,每一步都需极致精准。为让方案落地见效,徐文达团队对田某的治疗全周期进行精准把控:化疗环节“量体裁衣”,团队每周监测田某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根据骨髓造血功能波动调整化疗药物剂量——当发现某次化疗后白细胞略有下降,立即减少药物用量并搭配升白细胞药物,既避免了严重骨髓抑制,又保证了化疗效果;同时提前使用止吐药、护胃药,将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降至最低。靶向治疗“实时追踪”,靶向药物服用期间,医护人员每天询问田某是否有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每2周进行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每个月通过胸部CT、腹部MRI评估肿瘤变化。“有一次CT显示肿瘤缩小了30%,那一刻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田某家属说。更让田某暖心的是团队的细致。“大夫们会根据我的口味推荐高蛋白食谱;护士每天帮我翻身、拍背,指导呼吸功能训练,手把手教家属护理技巧,细致的照护让我觉得抗癌路上不孤单。”田某感慨道。
人文关怀驱散阴霾
“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时比病痛更难熬,我们既要救‘身’,更要安‘心’。”护士长张杰的话,道出了团队的人文关怀理念。田某入院初期因担心治疗效果,常常失眠、情绪低落,甚至拒绝吃药,团队见状立即启动心理干预计划。渐渐地,田某的脸上有了笑容,不仅主动配合治疗,还会在查房时跟医护人员分享“今天多吃了一碗饭”“能自己走 10分钟了”。经过3个周期的规范治疗,他的疼痛完全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 以上,生活已能基本自理,近期复查显示各项指标持续稳定。
“田某的康复不是偶然,而是‘规范诊疗+人文关怀’的必然结果。”徐文达表示,近年来,聊城市肿瘤医院持续搭建肿瘤精准治疗平台,引进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同时强调“医疗有温度”,要求医护人员从患者视角出发,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维度照护。
“将来,我们会继续深耕肿瘤综合治疗领域,探索创新疗法,让更多晚期肺癌患者像田某一样,突破‘生命极限’,提升生活质量。”徐文达的话语坚定有力。如今,那面鲜红的锦旗挂在科室墙上,不仅是对徐文达团队的肯定,还是聊城市肿瘤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注脚。在对抗癌症的征途上,这里的医护人员正以医术为刃、以仁心为盾,为无数身处绝境的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