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胡和他的“四千精神”
■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提起调解员老胡,认识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老胡叫胡全明,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是冠县万善乡东召村人,干过村党支部书记,最擅长的是调解工作。
访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胡全明的“锦囊妙计”。
依靠“四千精神”,最近3年,他参与调解各类案件2420件,成功820件,谱写了一首首美丽乡村“和谐曲”,并当选为聊城市优秀人民调解员。
千里之外签下谅解书
胡全明坦言,当调解员就像媒婆,要不怕磨破嘴,跑断腿。
2021年夏天,冠县万善乡葫芦营村杨某醉酒后将本村年迈的村党支部书记打伤。
老人的家属情绪十分激动,多次上访,请求严惩打人者,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胡全明第一时间来到老人家中慰问,安抚老人亲属激愤情绪。
“我对你受的伤和委屈感同身受。咱们都是老党员,应该以大局为重。小杨是你看着长大的,品行并不是很坏,咱不能让矛盾继续激化。”胡全明握着老人的手说。
随后,胡全明又马不停蹄来到杨某家中。杨某早就吓坏了,询问胡全明该怎么办。
“主动赔礼道歉,积极赔偿,如果获得老人谅解,司法机关也会酌情从轻判罚。”胡全明说。
几日奔波调解之后,眼看双方就要签订赔偿谅解协议,老人却突然被在江苏常州做生意的二儿子接走住院治疗。
胡全明担心夜长梦多,于是自费买了车票,赶赴千里之外的常州找到老支书。通过继续做工作,老支书在常州签署了对杨某的谅解书,一场民转刑的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礼让故事巧解邻里纠纷
本是近邻,却因方寸之地反目。
不久前,胡全明接到冠县万善乡崔王段村崔某的电话求助,说因宅基地纠纷被崔某某一家打成轻微伤。
他立刻赶到现场,听取该村党支部书记崔建廷的意见。
原来,两家对这处宅基地的争议已经存在多年。
三十年前,争议宅基地还是个流水沟,双方的老人各自垫了一部分土地,大约有4米宽,18米长。
现在,双方老人已去世多年,外人无法作证,因此两家互不相让,致使打架,造成崔某受伤。
崔某要求法院立案,坚决打官司。崔某某也拒绝赔偿住院费用。
胡全明给双方耐心讲解打官司的利弊,劝说他们各让一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胡全明又以聊城东关大街“六尺巷”的仁义胡同为例,将“和为贵”的思想娓娓道来。
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达成一致协议。
情法并举讨回拖欠薪酬
春节前夕,胡全明接到了一件特殊的调解案件。
183名农民工的薪酬久拖不决,提交网上立案申请,准备打官司。
冠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团队认为案件通过调解,能快速帮助农民工兑现工资款。
在征求农民工代表意见后,将案件立即转入诉前调解程序,分给调解经验丰富的胡全明。
胡全明立即与某园林建设公司取得联系,阐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严重性。
“农民工辛苦一年不容易,农民工的血汗钱不容拖欠。”胡全明还帮助企业分析,如果案件得不到妥善合理快速处理,可能会出现的严重后果。
最终,该园林建设公司先与发包单位达成协议,同意由发包单位在已达成协议的工程款数额范围内,优先向183名农民工支付报酬。
一起农民工欠薪诉前调解案件终于画上圆满句号,高兴的农民工送来锦旗以表谢意。
在该案带动下,另有206名未诉讼的农民工也成功拿到了工资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已花甲之年的胡全明仍每天奋斗在调解一线。他用心血和汗水搭起了与百姓的“连心桥”,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弹奏着冠县的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