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场
■ 周衍会
记忆中,扬场是麦收时节最美的劳动场面之一。
蓝天,白云,刺目的阳光,耷拉着叶片的树,树荫下吐着舌头的狗,以及场院中间小山一般夹杂着麦糠和麦秸碎屑的粮堆……祖父拄着木锨,笑眯眯地看着这丰收的果实,两眼放光,他戴上斗笠,往掌心吐口唾沫,准备扬场了。
确定风向,是扬场的前提。麦收时节风常有,但有些风并不适合扬场,比如说旋风,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叫人无所适从。风太大也不行,麦粒会被吹得乱跑,风太小则扬不干净。因此扬场前,祖父要先“试风”:用木锨铲半锨麦粒,用力往空中一抛,根据麦糠飘走的方向,确定风的大小、方向。每次祖父试风时,我总会想起一首歌: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这个细节特别有画面感。
停的技巧,是扬场的关键。停,指的是木锨在半空有个停顿,利用惯性将麦粒扬出去,这一过程特别讲究力度和高度,否则,麦粒出手要么漫天飞扬,落地四溅;要么散不开,粮糠不分离。扬场看似轻松,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易,每一个动作的连贯,分寸的把握,不经过多年的历练是掌握不好的。而像祖父这样的老把式,扬场时,两脚分立,前腿微弓,两手一上一下握紧锨柄,一锨接着一锨,看似不怎么用力,麦粒就在空中撒成一道优美的扇形弧线,麦粒往前走,轻的麦糠和碎屑向后飘落,很快,地上形成一座山包般的金黄色麦堆。
随着麦粒落地的,还会有一些脱粒不彻底的麦穗等杂物,此时就得不停地用扫帚掠。“掠”是我们当地土语,即用扫帚梢轻轻扫过粮堆,杂物轻,就被扫到一边。掠也讲究技巧,扫帚要尽量平端,用力均匀,左右开弓,还得眼疾手快,趁扬场者两锨之间的空隙,快速出手,否则,杂物被麦粒深埋,就掠不干净了。
扬完场的麦粒中有沙粒、小石块,也正常。这正如生活中的留白,可予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想象将来的某一天,母亲在淘小麦:一口盛满水的大铁锅,放入麦粒,用笊篱,转着圈淘洗,麦粒飘在上,沙石沉在下。淘洗后的麦粒,摊在篾席上晒干,送磨坊,磨成面粉,再蒸成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这是最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而这一切,都连接着祖父扬场的画面,让我想起从前,夏日的风吹呀吹,吹出了乡愁,也吹疼了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