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莘州大地
——聚焦莘县“科特派”的火热实践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本报通讯员 刘琛
乡村振兴,科技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作为农业大县,莘县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农科驿站”,多支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队、近百名科技特派员孜孜不倦地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加快产学研“双向奔赴”
“砖窑用地平整后,还能用来种粮食吗?”在莘县科技特派员这里,答案是“可以”!
金秋时节,硕果丰仓。莘县俎店镇前炉村村民孙维印剥开苞叶,只见玉米颗粒饱满。他高兴地说:“今年,我这玉米又是大丰收,这多亏了县里的科技特派员!”
这17年,孙维印承包土地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2005年,村里窑厂倒闭,留下大片土地。孙维印承包了60亩地,但由于土质太差,产不出好粮,年年亏损。“难道窑厂的地真的种不成庄稼吗?”孙维印想撂挑子。
转机发生在2015年。一次下村走访,莘县科技特派员杜清华了解到孙维印的难题。
“窑厂留下来的是生土和烧砖后的红土,土壤营养失衡,里面还有砖块,改良起来非常困难。”但是,为了群众的利益,怀揣“生物解盐菌肥及其制备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杜清华决定迎难而上。
他三天两头来村里测土配方施肥,利用发明专利技术改良土壤,2年后,土壤得到改善。“从第1年小麦亩产340公斤到现在的500多公斤,玉米300公斤到现在的650多公斤,技术得到验证,孙维印也有了不错的收入。”杜清华将这次土壤改良经历娓娓道来。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杜清华与聊城大学农学院合作,共同研究课题“生物解盐菌在蔬菜栽培中的生理研究”,在莘县治理盐渍化土壤4.2万亩,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
产业引领促增收
10月8日,在莘县张寨镇前寨村,村民宋士才正忙着一项“大工程”——建设两座高标准大棚,种植羊肚菌。每座大棚长220米、宽11.8米,占地4亩,钢结构主体框架已搭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宋士才上项目的自信,源于莘县富邦菌业科技特派员虞子服的“撑腰”。
在此之前,宋士才有30亩大棚,种植蔬菜、葡萄等,由于产量、质量提不上来,一直效益不好。2021年,在虞子服的介绍下,他决定改种羊肚菌。
山东富邦菌业有限公司与宋士才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公司提供菌种、营养袋、技术指导,宋士才负责种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月,羊肚菌喜获丰收。“那些天,东北、四川及本地的客商天天来拉货!”宋士才说,“30多亩地,亩产400多公斤,1公斤卖100元,去掉人工费等,我一年就赚了30多万元。”
通过传帮带等形式,莘县富邦菌业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队培养了宋士才、宋益嵩等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帮他们熟练掌握羊肚菌、赤松茸等多种菌类栽培技术。服务队还积极协助朝城镇政府制定高值食用菌产业发展方案,在该镇三里营村成立1处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转化推广羊肚菌等实用农业科技技术,群众受益颇多。
电商助农按下快进键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莘县农产品呈区域化、特色化分布,如何把种出的物变成老百姓兜里的钱?莘县道坦电子商务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队积极打造“农村科特派+电商”模式,助力农产品销售。
服务队队长侯庆敏凭着对电商的敏锐嗅觉,成功运营本地淘宝商家800多家,成为莘县的“电商达人”,在他的带领下,服务队免费把“淘宝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摸索出一条电商助农路径。
该服务队在王奉镇成立电商扶贫中心,电商培训辐射大王寨镇、观城镇、董杜庄镇、俎店镇、王庄集镇、柿子园镇。截至目前,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间接带动就业创业900余人,扶持开设淘宝店铺500余个,培养致富带头人10余名。注册“王奉白玉山药”品牌,打造山药电商小镇,成功举办两届山药文化大集,塑造了“南有铁棍、北有白玉”品牌形象。
“莘县科技局将在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生产经营、综合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科特派’队伍建设,把科技特派员打造成莘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和乡村振兴的先遣队。”莘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孙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