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最是家乡味儿
■ 郭晓阳
我的故乡在山东高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方沃土,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以及书画文化互融共生、交相辉映。今年春节,我回乡过年,从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再次感悟了家乡的浓情厚谊。情浓最是家乡味儿,恋恋不舍满襟怀。我把这份感动装进行囊里,带着无限的自豪和满满的力量奔赴远方。
黄河大集烟火浓
因为疫情缘故,我已经三年没有感受过家乡年集的味道。大年二十九,我专门起了大早,来到清平大集,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久违的烟火气。
清平镇清平大集位于黄河故道,地处高唐县、茌平区、临清市交界,是高唐县规模最大的集市。
来到大集,我发现这次的大集别有一番风味:在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开辟了年货展示区、大戏演出区、民俗展示区、林荫书画展示区等。不仅如此,还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黄河大集。黄河大集是今年山东省推出文化“两创”的新名片,整合直播带货、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着力打造“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
“刚出炉的炊饼,又香又脆,欢迎老铁们点赞下单。”进入直播带货和短视频时代后,传统的乡土大集迸发出强大活力,越来越多的摊主也站到了聚光灯下。有的是摊主自己出镜直播带货,有的是食客在等待时掏出手机记录下这充满烟火气的瞬间并上传到新媒体平台。视频评论区里,充满着温情和鼓励,有不少食客是看到视频后慕名前来品尝。这让我不禁无限感慨,乡土舞台也能捧出“网红”。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一场山东梆子表演开始了。除了满满的烟火气,“黄河大集”也成了文化惠民的主阵地。憨态可掬的手绘葫芦、栩栩如生的麦秆画等乡土手造产品赶集出摊,为黄河大集打上乡土印记;有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送春联送福字,充分彰显着高唐这个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独特文化气质;精彩纷呈的山东快书、技艺高超的踩高跷等民俗表演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一位老大爷说,“跟着大集看演出,好看还不重样,比看电视还过瘾。”
在黄河大集上走走逛逛,心情惬意,一扫三年疫情带给乡村的阴霾。吃一串冰糖葫芦,尝一把沙土瓜子,买一箱家乡坠面,带一包陈井馓子,徜徉其中,满载而归,美不胜收。
独具黄河特色、山东特色的新民俗、新业态、新品牌,活跃市场,拉动消费,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欢乐、祥和、喜庆的中国年味儿越发浓厚。
大集早已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而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乡土象征和文化符号,在这里可以感受家乡温情、团圆味道,更是一场文化嘉年华。
敲锣打鼓送喜报
除了在故乡赶年集,让我深刻体会家乡浓情外,还有一件事儿深深打动了我。
那是我刚回到故乡,一到村口,就听到阵阵喜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县里正为荣立二等功的现役军人家庭上门送立功喜报牌匾。喜报牌匾上题有“参军报国、全家光荣,立功受奖、全县尊崇”,由当地知名书法家书写。将喜报与书法作品装裱到一起,既是立功喜报,又有书香品位,极具乡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我们高唐厚重的文化底蕴。
仪式现场,由县里领导带队组成的高规格送喜报队伍,将承载着光荣与自豪的喜报牌匾高高举起,为军属披上“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绶带、佩戴红花,现场宣读立功喜报,并将喜报牌匾挂在家中醒目位置,将喜报送出满满的仪式感。
有一位军属是退休教师,现场即兴编了条顺口溜:“红色条幅打起来,红色绶带披起来,慰问红包装起来,锣鼓鞭炮响起来,喜报上墙挂起来,军属的心儿亮起来!”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锣鼓声,一会儿工夫,小巷子里已经人头攒动,围拢了满含羡慕和啧啧称赞的街坊邻居。“领导来送喜报了,老韩家儿子真有出息,给咱们村争了光。”乡亲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和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一份小小的喜报,一头连着军人建功立业的荣誉,一头连着军属的光荣自豪。此情此景,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