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助力绿色发展

■ 胡海洋

聊城市有着十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赓续红色基因,丰富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推动聊城红色文化事业发展,而且能够更加立体地展示聊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新形象,助力聊城成为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

“以点带面”创建系列红色品牌。抓住聊城地方特色与亮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聊城红色文化与齐鲁文化、两河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和红色精神内涵。依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孔繁森精神”“聊城革命老区”等红色文化名片,“以点带面”创建系列红色品牌,打好“两河明珠·红色聊城”城市品牌组合拳,逐步扩大影响力。优先开发具备较高社会经济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有选择性打造重点或核心红色文化景区,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等场馆要多借助现代化、数字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重点营造数字沙盘、红色影像等场景,增强群众红色文化体验感。

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品牌知名度。打破传统媒体时代的束缚,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拓宽传播渠道,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发使用“两河明珠·红色聊城”红色文化IP形象,线上打造聊城红色文化统一网络平台,及时向公众推送景区介绍、场馆开放时间、活动举办信息、红色文艺作品展示等基本信息。从聊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中选取有利于传播的红色元素,将其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主流App以及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发布原创文章、微电影、微视频等内容。拍摄聊城红色文化系列动画短片,在商圈、学校、公园等地进行滚动展播,便于群众了解本地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形成多途径、全方位、分众化的宣传矩阵,扩大聊城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宣传效果。

线下通过财政支持、组建专家组等方式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政府部门及红色文化景区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参与红色文化讲述、演绎等文艺活动,不断挖掘有传承价值、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线下现场活动和线上直播深度融合,加强与广大网民互动。将聊城国家级非遗技艺东昌葫芦雕刻、冠县郎庄面塑、叶雕等地方特色手工艺珍品与聊城的红色文化相结合,通过跨界合作生产出更加多元丰富的红色文化产品,带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提升红色文化的经济附加值。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统筹整合新模式,依托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的战略定位,深挖鲁、豫、晋三地交界的区位、战略、文化优势,强化区域间红色文化关联,共同开展红色文化溯源、保护、宣传等工作。开发出以本地红色文化为主,串联和糅合两河生态风光、齐鲁历史文化、绿色乡村振兴等具有持续性、内涵性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做好“红色旅游+”新文章,走产业化、市场化相融合的路线,把红色文化资源与党性教育、亲子研学、文艺采风相结合,带动红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小镇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推动聊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红色产业融合新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东昌府区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一般课题“聊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139)】

2023-08-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6474.html 1 用红色文化助力绿色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