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价值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王庆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是黄河下游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历史上黄河北流、东流的重要区域。聊城黄河文化资源富集,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举措。
聊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按照国家、省的统一规划和布局,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聊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加强黄河文化课题研究,深入梳理和挖掘聊城黄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为聊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对接国家、省有关规划要求,认真编制和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今后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将聊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生态文明地、遗产保护地、文化传承地、休闲游憩地。
二是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发展思路。聊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积极融入山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的总体布局,按照“大黄河”的理念,坚持文化铸魂,以生态为引领,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通过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大功能区,构建“两廊一带多园”(“两廊”,即黄河、金堤河北岸文化廊道;“一带”,即黄河故道生态文化协同带;“多园”,即多点联动的公园实体),有机结合空间布局,系统展示历史黄河、近代黄河和新时代黄河,完整地呈现出聊城黄河文化的多姿多彩,展现聊城人民与黄河相生相斗、与黄河共生共存的精神文化。聚焦生态文明,打造黄金文化体验廊道。建设黄河生态景观,突出黄河工程文化的历史地位,并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信息挖掘出来。聚焦乡村振兴,塑造黄河故道文化体验地。加强黄河故道文化挖掘、生态景观建设,构建黄河故道文化展示区。以莘县马西林场、冠县梨园、临清桑园、高唐清平森林公园等黄河故道特色农业以及以阿胶、桑黄、灵芝为代表的“聊城新三宝”产业为载体,塑造黄河历史文化展示空间,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打造黄河故道文化传承示范区。聚焦保护传承,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体验区。深入挖掘聊城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元素,统筹推进黄河文化大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河道景观、传统村落以及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富有内涵的文化公园。聚焦文旅融合,打造黄河休闲消费聚集区。整合聊城黄河自然与人文资源,培育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构建聊城文旅新业态、新热点。以“两廊一带多园”的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美景黄河、好客黄河、好看黄河、好玩黄河建设,发展研学、休闲、露营等旅游新业态,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通过文明溯源之旅、寻根之旅、大河观光之旅、美食体验之旅等文化旅游精品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精品旅游项目集群。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塑造品牌形象。加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宣传推介,强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识使用,进一步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公众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认知认可认同。支持黄河文化主题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形式诠释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赓续精神图谱。实施黄河数字再现工程,对黄河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打造线上空间。利用新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感知效果。
四是完善政策配套体系,促进规划落实落地。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入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加强统筹协调和实施。深入挖掘黄河聊城段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体系。抓好重点项目谋划,统筹资金来源,加大政策集成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整合部门职能,构建支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财政金融、土地保障等政策体系,为规划落地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本文系聊城市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聊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