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迎检负担
■ 市司法局
聊城市司法局开展整治“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随意处罚”攻坚行动以来,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打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我市被列为省级改革试点,市司法局在全省行政执法监督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行政检查次数明显下降。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印发攻坚行动方案及落实情况评估标准,明确11项措施21项任务26项验收指标。市政府出台第一个规范行政检查的规范性文件《聊城市行政检查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聊城市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跨省跨部门跨层级联合检查,推行“综合查一次”模式、非现场执法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检查。全市84.91%的行政检查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系统,比去年上升33.08%;上半年检查22.6万次,较2021年同期下降20%,其中联合检查7780次,较去年增长53%。
创新驱动监督效能大幅提升。全国首个建立聊城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局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行政复议、信访、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12389公安机关及民警违法违纪举报投诉平台衔接机制,我市纳入国家级试点。开展“随意执法”专项监督,发现问题1001个,发出监督意见书6份。全国首个建立执法监督与市场监管衔接机制,全省首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与市委、市政府督察协调联动机制,全省首个开展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联合巡察模式被列为省级试点。
“规范执法从我做起”成效显著。持续深化市县乡三级全覆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全国试点,全省首个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联合开展“三提三敢”作风建设暨行政执法监督能力提升“三个一”活动。持续深化科学化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省级试点,选树首届聊城市行政执法标兵100名,在聊城电视台法润水城节目开设8期“标兵访谈”专题节目。开展“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行政执法指导案例评选工作,形成执法教程20个。上述做法在全省推广。
企业发展竞争力持续增强。围绕企业的“急难愁盼”走访7732家企业,企业合规培训3200家,出台《不罚轻罚清单(3.0版)》,涉及41个执法领域785个事项,领域、事项全省最多。上半年全市“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案件共计2.5万件,同比增长7.6倍,不罚轻罚金额2188万元,同比增长5.6倍。推行一业一册告知制度,全国首个按90类行业类别编制《行政执法领域市场主体合法合规经营指南》,成为聊城市企业合法经营的第一本工具书。持续减证便民,公布2023年版证明事项实施清单以及实施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清单,证明事项由原来的888项精简至778项,其中349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上半年证明材料减少21.8万个,同比增长1.3倍。
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企业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一些问题和不足:营造的整治氛围不够浓厚、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上热中温下冷”,对开展联合检查有畏难思想;部分执法人员执法方式方法不科学,用语不规范、不文明;执法装备不足、落后,推行非现场智慧监管阻力大、困难多;执法数据标准化建设仍处于人工统计的原始阶段,没有实现信息化。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必须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要根植“一盘棋”理念,加大三方联动。市级层面,强化执法部门执法主体责任;县级层面,压实属地责任,推动专项整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监管对象层面,激发企业社会责任心,增强企业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要厚植执法为民理念,推行刚柔并济执法。针对执法环节中的隐患点、矛盾点、纠纷点细化防控措施,强化执法人员的风险研判意识,提升应对负面舆情的处理能力。要实现人民群众与执法部门的信息对等。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人民群众、市场主体看到希望、感受到我们的决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必须做到执法“减量不减效”。要推动传统执法模式转型升级为服务型管理模式。从制度层面找出“病灶”,拔出“病根”,清理掉与法律法规等不一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推行一业一册告知制度,营造执法部门帮扶企业合法经营的良好互动氛围。要推动传统监管变智慧监管。依托大数据监管平台,升级执法人员执法装备,通过运用在线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非现场检查等有效的“无接触”智慧检查,解决执法人员数量少、力量薄弱问题,努力实现办案智能化。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必须推动专项整治措施转变为“常态长效机制”。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我们这次开展攻坚行动,有很多已取得成效的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要及时总结和提炼这些有效经验和典型做法,研究制定一批务实有效管用的制度,求实效见长效。要通过整合、统筹监督资源,加大执法数据标准化建设,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形成联动畅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监督合力,握指成拳同向发力,释放出“优势互补、力量叠加”的倍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