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 孙剑 李凤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难点堵点痛点,创新路径,整合资源,优化师资,探索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践模式,是激发新时代职教学子技能报国热情的有效途径。
多方联动,拓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渠道。在充分调研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效联动的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活动路径:一是立足现有资源发挥馆校联动作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逻辑发展、战略要义;二是通过校地联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宣讲、参与“我为社区居民读原著”等志愿活动,在擦亮志愿服务品牌的同时,促进党建、联建、社区共建,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依托“水润桃李·界别同心汇”举办教育界别联动,邀请有关专家讲解典型做法,设计符合聊职学生特点的特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和认知力。
统筹协作,提升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效果。一是党建引领促落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政治站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主题教育高质量落地落实,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坚持到底;二是课程改革促创新,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高质量思政课堂,督促广大教师深研教材、提高理论水平,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授课方式,于润物细无声处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三是宣传学习促推广,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协同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从“精神宣讲”“课堂学讲”“实践研讲”三方面打通工作堵点难点痛点,打造文艺思政公开课,提升专职教师综合素质,充分融合美育元素和才艺能力,以高超的德育和思政教学艺术水平突破刻板说教,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范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
提升研究能力,夯实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基础。一是创新分层次培养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结合青年教师的研究专长成立教材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学情研究团队,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有机贯通的方式方法;二是在高质量党建研究的引领下通过“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课”建设、志愿服务赋能带动课堂教学实现新突破,更好地为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配合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提高专业课的政治站位,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落实中同向同行。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意义重大。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赋能“三进”工作,抢抓数字思政、智慧教育的契机,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奏响高职学子技能报国、建功立业的时代强音。
〔本文系聊城市社科重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进’路径研究”(课题编号:NDZD2023052)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