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文化“两创” 赋能乡村振兴
■ 李营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发展的社会载体,不仅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繁衍壮大的沃土,也孕育了丰厚独特的众多乡村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增光添彩。推动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重新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对于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尤为重要。
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保持个性与特色是关键。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引领是根本。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是一个地方独有的特殊资源,也是最吸引人,卖点最大、流量最大的特殊资源。向乡村文化要发展点,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为乡村赢得发展优势的突破点。聊城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从传统村落、农业遗迹到传统民俗、非遗技艺,乡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两创”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应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人文情怀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中,构建“千村千貌”“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旅游模式,实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品牌和产业是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传统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近年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既能让传统文化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又能因地制宜让各地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引领地方经济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是,乡村文化产业是创意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传统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并非简单拼接或生搬硬凑,更不是一面讲历史,一面讲发展。如何实现有效的融合和赋能,给传统产业贴上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标签,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探寻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更高水平的乡村文旅消费产品和体验,推动业态创新,亦不失为当下乡村文化“两创”发展的新突破。
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吸引和培育人才是保障。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目前乡村文化“两创”面临诸多挑战,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文化主体缺失,部分技艺传承面临困境。要坚持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双管齐下,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的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营造“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创新人才服务制度,从薪资待遇、岗位晋升、发展机遇等方面着手,形成农民主体、企业推动和人才汇聚的合力,共同做强做大“两创”发展大文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开启乡村振兴之路,不仅能汇聚人才,吸引资金,带动周边村落协同发展,更能以此汇聚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势必会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