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

■ 何红霞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结合?

其一,二者是并行不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魂脉”与“根脉”的关系,它们是并行不悖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决定的。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其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其二,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结合共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原因,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其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与包容性。从《魏书》中的“革敝创新”到《周书》的“创新改旧”等,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很重要的是其具有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特性,也就是“和而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也决定了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从来就不提倡故步自封,而是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创新吸收其他文明优点的基础上绵延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华文明所吸收。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结合?

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将其中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思想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推进这一过程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承担起这个光荣任务,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茌平区委党校)

2023-11-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1503.html 1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