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 武雪芹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的心灵归宿和精神依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乡村历史文化积淀和乡民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公共场域,承载着村民的绝大部分精神生活和文化追求。在城镇化发展及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中,乡村的文化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趋同,传统公共文化活动逐渐减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功能日趋“弱化”。与此同时,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尚未构建完成,重建轻管、粗放低效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村民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与现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充分的矛盾,成为当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升级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而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已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重构乡村公共文化价值空间。乡村公共文化价值空间是指乡村公共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价值空间重构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乡村文化讲堂等文化宣传主阵地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道德楷模”“最美家庭”“孝老敬老模范”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引导乡民赓续淳朴民风、传承良好家风,重塑和谐美丽乡村。
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挖掘改造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为其注入新时代元素。持续鼓励各类乡村民俗街区、文化园区、创意社区等市场化物理空间建设,打造文化消费品牌,推动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和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一批集乡村文化、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文化融合空间,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
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持续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注入文体力量。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整合文化资源,举办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季活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举办一批村民喜闻乐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传统民俗活动或新兴节日文体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足感。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机制空间。完善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管理、运行的各项考评机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方便实用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指标体系,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成效提供评价依据。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管理人、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培训机制,有效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维护管理水平和活动组织水平。改变当前对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的“多头管理”现状,实现对新型物理空间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
建好乡村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的数字化程度和水平。大力推动数字政府、数字乡村、智慧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建设,因地制宜,打造适应乡村公共文化需求的信息终端、文化技术产品等,强化“线上线下”相融机制,推动乡村文化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聊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