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 符合聊城定位的新质生产力

■ 姜伟

新质生产力是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响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都不断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培育形成符合聊城定位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双链基地优化提升、数据要素手段赋能、注重未来产业培育的发展新模式。

创新引领,坚持走好科技强市之路。新质生产力发展依赖于扎实的创新基础和深厚的技术根基,为让创新的种子在聊城大地生根发芽,需要营造勇于攻坚突破、乐于技术创新的产学研氛围。近年来,聊城市借助“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合作攻关”的共赢发展模式,帮助企业突破技术难关,联合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聊城大学等共建重点实验室,打通技术道路上的痛点堵点,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养与成长。同时,也注重通过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渠道,建立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和科技服务机构,以此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落地转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齐头并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高质量配套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为其输送养分。聊城市积极整合产业和产业链,优选12条重点产业链,推进100个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建设,对于存在的链短、链弱、链断、链细等问题,采取携手抱团增链、创新突破强链、招商引资入链、上下联动融链等方式,“一业一策”加快培育产业主峰,增强链条的韧性。同时,着力打造工作效率高、反应速度快、灵活性强的供应链网络,保证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端的顺畅流动,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

因地制宜,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聊城的“家底”,化工、轴承、纺织等产业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发展与改造并举、新兴产业鼓励和扶持并重、未来产业谋划和布局并行的发展方针。对于有色金属、绿色化工、新能源、大健康4条标志性产业链要集中要素资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与此同时,也要在新赛道上抢抓新机遇,结合地区原产业路径,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逐步拓展氢能与储能、区块链、基因与细胞技术等新兴领域,实现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向大的转变,从而实现聊城整体产业水平的跃升。

持续发力,夯实聊城数字实力底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产品个性化、管理智能化的转变。近年来,聊城市协同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阿法龙成功入选全国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化轴承、精品钢板等行业“产业大脑”应用,加强行业企业对标提升,聚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场景,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让数字经济在聊城大地持续释放澎湃动能。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2024-04-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8896.html 1 加快培育 符合聊城定位的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