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要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
■ 谭晶 侯玉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项内容就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乎着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与传统生产力的对比优势
何为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从0到1的创新型颠覆,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具有高效、高质、低碳等优点,是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智能化时代所引致的生产力跃迁。具体来讲,与传统生产力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与以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持续性投入为驱动力的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源泉来自科技的创新。
二是与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不同,新质生产力是一条绿色、低碳、健康、节约、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是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相对比,与进步速度远超摩尔定律的现代科学技术相耦合,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跳跃式、跨越式的发展。
四是与追求经济规模扩大的传统生产力发展目标不同,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协调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产业的淘汰,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进化蜕变。
一方面,传统产业在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淘汰掉传统产业,而是需要促进两者的结合。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人口大国,在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稳就业”这个关乎国家稳定与民生福祉的大事。中国现有3亿农民工,短期内中国劳动力大国的国情不会改变,所以必须把握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发展之间的“度”,让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提质增效,扩大就业,才能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结合,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比如,通过植入智能医疗芯片,为传统的服装行业和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赋能,创造出新型的医疗产品。为穿戴使用者提供全时健康监控,实时向智慧终端反馈身体指标信息,形成个人医疗信息数据库,为每个人提供24小时的私人智能医生。所以,传统产业可以通过科技赋能,转换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动力,必须在坚持和发扬传统优势产业长期积淀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实现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效结合和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临邑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