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梁芸芸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世界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大任务。新的发展实践急需新的发展理论进行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破局之策——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为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新动能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也以技术、社会智力等知识形态存在。生产力的发展由多元要素共同推动,其中科学技术要素所占比例渐升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强调它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本质区别,是数字时代下更具融合性和新内涵的生产力;“质”强调科技创新带来突破性颠覆性重大进展,体现生产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作出相应变革。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需要我们围绕创新驱动进行体制机制变革,在生产要素、组织形态、产业体系各个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不断优化生产方式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生产要素生产率。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了新内容,积极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放眼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出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的新特点。一个国家只有率先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赢得全球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是契合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生产力,其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已经显现。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各地迅速向新领域新赛道靠拢,各部门各行业都积极谋新策、出实招。新发展形势迫切要求我们紧抓当前战略机遇期,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尽早谋篇布局。立足深入研究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的基础之上,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更优的生产关系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新的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指引下,全方位推进新的发展实践。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国内发展重大需求,利用重大科技突破不断催生新产业和新动能,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效率,加快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三是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没有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规范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未来产业,为进一步激活新质生产力提供完整载体。四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保障。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因素,必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