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 淳悦峻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聊城市实现“六个新聊城”奋斗目标和打造“两个定位”的必然选择。聊城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抓住关键环节,做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加力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科技创新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要保持一个区域经济实体的不断壮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该区域科技资源聚集度高、科技资源规模效应明显。科技资源具有稀缺性,只有有效配置才能发挥其关键作用。聊城需要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科技规划布局,优化区域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创新实验室体系;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研究院,加快实现“一链一院”;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标准建好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兼顾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使科技资源集聚的创新效应最大化,尽最大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新型科技企业,创造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中,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组合的平台是企业,组合者是企业家。从实践中看,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尤其是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已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因此,聊城要加大培育发展高成长型科技企业的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以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推动创新资源有效流动和再配置,建立健全金融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建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合力,共同营造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培育成长的良好环境,持续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主体。特别是要搞好顶层设计,打造高站位前瞻型产业;着力深化企业改革,打造高自我驱动型产业;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高品质活力型产业;着力实施人才战略,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产业;着力创新融资方式,打造高价值集约型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巩固优势产业的同时,补齐短板,锚定产业发展新优势,对于新质生产力的供给显得尤为关键。聊城应准确研判产业发展趋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突破口,支持东阿阿胶、华泰化工等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来实现产业基础的再造,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要通过创建“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丛林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型产业生态系统。加快建立由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团队和人才,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创新链;在开发区和高新区试点建设创新基地。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基地,放大一批、做优一批、做强一批、培育一批,打造成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升,代表更高形态的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发展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聚集以知识为主的高级要素,促进产业竞争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生态环境。聊城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持续性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基础创新能力,以颠覆性创新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建设由国家级院所、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组成的高端创新队伍,研发骨干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展引领新产业的新技术研究;由一般院校、本地大企业、在聊落户的国内外大企业组成的中高端创新队伍,围绕聊城发展中最紧迫的问题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承担部分集成创新任务;由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广大市民、高校学生等组成的基层创新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