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聊城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 李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不能脱离地方实际,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传统产业是聊城的“家底”,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对于聊城来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型。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高端化意味着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市制定了《聊城市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通过高水平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有色金属、化工、纺织、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实现这些传统产业的产值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目标。正在建设的海韵能源高端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成后将是山东省最大的碳材料生产基地。山东国宏生物在原有3万吨高端大豆蛋白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又新增大豆蛋白深加工产业链项目,使大豆“变身”70余类百余种高端产品。
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智能化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聊城市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轴承产业已成功由“制造”转变为“智造”。通过实施多个重点技改项目,聊城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海禽肉食品产业园二期——全智能数字一体化禽产品加工项目将建设成为国内同行业单体加工能力最大的加工车间。
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绿色化强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产品的普及。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探索“绿色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创建”模式,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聊城市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3家绿色园区、20家绿色工厂,开发10种绿色产品,培育5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节能减排、绿色转型成为主流趋势。企业积极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东阿拨楞鼓、开发区北科新材料等企业是生产绿色低碳产品的代表,临清海亮奥博特、冠县鑫林纸板、华超轻量车轮等项目,均实现了大幅节能降耗。
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群化迈进。集群化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聊城市致力于打造九大产业集群,包括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高效农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医养健康等。这些产业集群不仅代表了聊城的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而且对聊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嘉明开发区建设聊城激光产业园,与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合作共建产、学、研协同基地,打造全省一流的激光产业聚集平台。茌平区依托信发集团做强铝加工产业,吸引上下游化工材料企业进驻,产业链越拉越长;莘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预制菜产业,加快从“菜篮子”向“菜盘子”转变。
(作者单位:中共东昌府区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聊城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