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路径探析

■ 张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然而,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申报轻保护。许多地方政府和组织对申报工作充满热情,但对申报成功后的保护和管理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很多民俗文化项目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二是重经济轻传承。在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经济效益往往被放在首位,却忽视了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由于缺乏系统的传承人培养机制,新一代传承人缺乏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导致技艺传承困难,过度商业化使一些民俗文化项目演变成纯粹的商业产品。三是重传统轻创新。一些地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过于强调保持传统形式,排斥创新,限制了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和影响力减弱。

保护传承黄河流域民俗文化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制定并执行长期资金保障和管理体系。建议政府为民俗文化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并确保这些资金专门用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建议建立民俗文化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和民俗文化的保护进展。建议政府与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民俗文化保护的长期战略计划,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实际和持续的保护。

二是实施传承人培养和认证计划。政府制定并执行一个全面的传承人培养计划。该计划包括资助传统技艺学习、提供学徒制度、开展工作坊和培训班,以及设置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课程,旨在为新一代传承人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此外,引入传承人认证系统,通过正式的认证过程,选拔和认定合格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既激励他们承担起传承责任,也保障传统技艺的正确传递。政府应限制过度商业化行为,确保民俗文化在开发中保持其文化的原真性和教育意义。

三是建立民俗文化创新平台和激励机制。创建一个开放性的民俗文化创新平台,该平台旨在汇聚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技术人员及文化研究者,促进跨领域合作与知识交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传承人进行创新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民俗文化产品。通过设立民俗文化创新奖、举办创新大赛和展览等活动,为积极参与创新的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和奖励。建议在学校和社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结合创新案例,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度。

〔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社科联“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329)〕

2024-08-2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6251.html 1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路径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