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
■ 李营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这二十个字体现了党选人用人标准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高度统一,进一步丰富了德才兼备的时代内涵,为选人用人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亮出了风向标。
严格把握标准是前提。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选人用人的首要问题,标准不同,选拔使用的人才就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任务,选人用人的标准也要不断创新。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大力改革的干部是好干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有一大批干部来破解难题、冲破阻力、锐意进取、推动落实。这就要坚持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用人导向,破除唯GDP、唯票、唯分、唯年龄取人的倾向,按照好干部的标准,以政治过硬为前提,为敢闯敢冒的干部撑腰,为敢担当、敢负责的干部鼓劲,切实把那些积极支持改革、自觉参与改革、大力推进改革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坚持事业为上是根本。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中,之所以能够将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又一批锐意改革的实干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锐意改革”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之一,进一步突出了事业为上的重要原则,树牢“让改革实干者上,让不作为庸懒者下”的鲜明导向,这有利于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更多干部成为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锚定“锐意改革”,既要把好“选人关”,又要行好“用人道”。要立足改革延伸考察触角,把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作为干部考察的关键内容,注重在基层治理、防汛救灾等吃劲岗位、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要立足改革提升专业能力,统筹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优化制度机制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影响干部行为的关键因素,稳定的制度安排和相应机制会塑造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式,诱导其相应微观行为,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治理行为的轨迹、选择和后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全面深化,难免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和难涉的“急险滩”。改革形势越严峻复杂、任务越艰巨繁重,越需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而鼓励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就要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消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激励干部改革创新乃至增强整个社会活力,都显得必要和紧迫。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只有坚守标准科学识别干部、秉持公心选拔任用干部、完善制度激励保护干部,才能全面提振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实干争先的主动性和精气神,切实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浓厚氛围,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聊城市完善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