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关注“一老一小” 构建全龄友好美丽乡村

■ 胡海洋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一老一小”,一头连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他们既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承载者,也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代际良性互动的全龄共享友好乡村,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前瞻性地布局服务设施。加快完善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持构建多种乡村文化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平台,根据群众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实现“点单式”智能对接,破解乡村文化供给不平衡的难题。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一老一小”学习了解科教技术、国家政策、非遗传统技艺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城郊村、镇辖村、偏远村各区域特点,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对现有场所进行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根据儿童、老年人等群体需求,配备相应的文体设施,打造一批服务“老”“小”的公共场所及阵地。统筹社区场地空间,推动“一老一小”活动场所互融。按照“一地多用”的做法,通过“按时翻台”的方式,将以白天为主的“为老服务”和以课后四点为主的“学后托管”精准结合,最大化提高既有场所集约利用率。在社区建设集党建活动、社区公益、为老助老、老年大学、健康咨询、早教、课后托管、艺术培训于一体的“老幼复合型乡村综合体”。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壮大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讲党史、讲政策、讲理论、讲故事、“小品小戏”等方式,加强“一老一小”思想政治引领,深化乡村思想政治阵地建设;通过定期向村民传达惠农政策,介绍“三农”建设成果,增强“一老一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创新文化引导方式、文艺展演形式,用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民心;开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崇尚社会公德,严守个人私德,坚守农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优势,提高老人和儿童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度、参与度。大力开展乐器演奏、书画展览、武术、村晚、广场舞等体现农耕文化、富含农事趣味的文体活动,组建乡村非遗文艺分队,开展杂耍竞技、猜灯谜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民风民俗艺术节,增强参与度和互动性,切实回应“一老一小”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盼。发挥老年人手艺、技艺专长,带动新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激发年轻人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作者单位:中共东昌府区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聊城市乡村‘一老一小’文化需求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132)

2024-10-3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9309.html 1 持续关注“一老一小” 构建全龄友好美丽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