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聚力打造数字乡村

■ 杨增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持续发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大幅跃升。发展数字乡村是数字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走深走实,加快以信息化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要建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涉农数据平台“两个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技术的载体,数字平台是数字的融合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乡村数字化。聊城市各县(市、区)拥有5G、“基础公共信息数据”等多个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场景,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既“入村”也“入户”,已具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但是城乡“数字鸿沟”现象仍然存在,乡村信息化的硬件软件条件相对不足,农民信息化能力存在短板,亟需加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更加简约便捷的数字平台建设。

要抓住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两个关键”,培育发展适宜聊城的新质生产力。数据表明,当数字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率与农村人力资本能够实现同步增长。要以新的生产方式同步创造新的农村数字业态,激发新的就业需求,提高对知识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而通过人才引进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带动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民生、就业、人才多领域推动乡村振兴。

要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和乡村信息服务能力“两大能力”,推进聊城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技术的便捷性能够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为更加普惠、均等、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提供助力。要支持传统服务业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下沉到农村,提升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均等化,如社会健康治理中的远程会诊、远程问诊。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让企业、农民等各个主体作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上线”,共享社会服务,解决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办理,改变“九龙治水”的治理困境,让数据“跑腿”,提高办事效率。

“千万工程”经验之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国各地乡村的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工作基础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因此,聊城市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没有唯一的标准模式,没有可照搬照抄的教科书。要抓牢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和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两个行动”,坚持系统观念,正确把握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埋头实干与学习借鉴的关系,立足聊城乡村发展基础和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努力建设数字乡村聊城样板。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091)

2024-10-3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9312.html 1 改革引领,聚力打造数字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