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融入 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 刘春霞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茌平区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生劳动教育,是顺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并紧密结合儿童生活的一种实践研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项研究有利于完善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育人价值理论体系,也是依托聊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名人名城文化精神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聊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长远途径。
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融入小学生劳动教育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爱思考、爱研究、爱创造”为主线索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参与综合性、开放性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形成学校农耕劳动育人愿景,确定以劳育人的目标,并根据学校课程愿景全面梳理、统整各类课程。结合各单元劳动教育内容,进一步厘清学习的重点,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有步骤、有次序地组织实施。
明确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深入研究,发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勤劳、坚韧、协作等品质与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农耕文化强调通过辛勤劳作获得收获,这与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相呼应。分析得出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如尊重自然等,能够为小学生劳动教育中的生态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构建融合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理论框架。提出以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为特色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围绕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传承农耕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等多维度目标,设计了融合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将农耕文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融入到小学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在内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丰富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农具制作、农作物种植等,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拓宽了劳动教育的领域。农耕文化中的节日习俗、民间传说等元素,为劳动教育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趣味性,使劳动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农耕文化与现代劳动教育理念的融合进行了理论探讨,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开发了一系列以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括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实践活动方案等。组织了多次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走进黄河农耕文化,体验劳动之美”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提高劳动技能。营造了具有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特色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通过家校社共育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作者单位:茌平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