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鲁西民俗文化传承新格局
■ 刘昕
聊城地处鲁、冀、豫三省交界处,文化底蕴丰富,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动,明清时更是创造出了精彩纷呈的鲁西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鲁西民俗文物。鲁西民俗文化深植于聊城这片人文沃土,是聊城最有影响的文化元素,亟需从文物考古的视角对其进行重新阐释、构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构建鲁西民俗文化传承新格局,推进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深化研究阐释,讲好民俗故事。推进民俗文化研究,做好民俗文化的研究和阐释,讲好文物中的民俗故事,赓续历史文脉,焕发城市张力。发挥博物馆、文化馆等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好聊城大地上的民俗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活化历史场景,擦亮城市名片。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弘扬传承两河文化,平衡好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积极探索以“文物+节日+文旅”为主的保护利用形式,搭建具有时代特色、聊城特色的新型民俗遗产活化空间,赋能全市文旅文创融合。推进博物馆空间和文博活动活化利用,打造数字剧场、历史情景剧、节庆体验等沉浸式项目,以及主题展览、文化沙龙、文创研发、非遗展品等常态化消费项目。
推动业态焕新,突出聊城特色。推动文物民俗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旅消费业态,彰显聊城文化旅游特色。凝练区域文化遗产旅游标识品牌,推介文物民俗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等精品文旅线路,丰富展示载体,创新产品供给,全方位提升“研、学、游、行”沉浸式体验。合理开放各类民俗文化研学资源特别是考古研学资源,突出民俗文化资源深度参观和研究性学习体验,推进民俗文化研学高质量发展。发挥全域优势,加强合作联动,关联各级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将丰富、散落的鲁西民俗文物资源充分挖掘、串联起来,打造“两河明珠”“博物馆里看民俗”等民俗文物主题游径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
加强交流互鉴,提升民俗文化品牌影响力。发挥聊城文物资源禀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通过举办联展、巡展,研发民俗文物数字化藏品,充分提高馆藏民俗文物的展示利用水平,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支持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实践,采取“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的宣传渠道,全方位开展系列营销推广活动。持续参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工作,助力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文物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聊城文物资源独具特色、底蕴深厚,在文物考古的研究新视角下挖掘、揭示鲁西民俗文化内涵,以文化“两创”为引领,加强黄河、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夯实既有优势,保护传承守护好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化资源向生产力转化,在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上“出圈出彩”,叫响城市品牌,赋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文物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