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岳楼文物活化利用与文旅品牌塑强的新实践
■ 李福红 张改英
今年,聊城市提出“实施文旅品牌塑强行动”,围绕纪念光岳楼建成6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展示聊城水上古城独特风景和文化魅力,探索打响“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实践。
光岳楼建成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位于聊城水上古城中心,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等并称中国十大名楼,自古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的美誉。光岳楼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聊城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使之成为聊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坚持守正创新,拓展文化空间。围绕光岳楼建成650周年主题,策划举办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学术交流暨光岳楼建成650周年纪念活动、“光岳天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聊城光岳楼建成650周年庆典活动等系列活动。启动空间升级计划,特别规划展览区与文创区,构建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文化空间。大力发展沉浸旅游体验,推出“小小文物修复师”文物修复体验,以光岳楼领衔的聊城特色景点盖章打卡,引入节事赛事、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新场景、新业态,研学旅行与经典杂技结合,游客接待人次及门票收入屡创历史新高,新媒体曝光量突破7亿次,光岳楼成为推介榜首,文化地标焕发新生,展现了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的盎然生机与吸引力。
优化产品供给,扩大经济商圈。丰富以光岳楼为代表的精品线路、旅游产品,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规划夜经济商圈,开发非遗美食、葫芦文化、书画艺术、戏曲体验、阿胶养生五大体验产品,推出音乐、自驾、研学、文博等8个支撑产品,实现游客“发现”即“触达”。
构建品牌体系,关注产品增值。依托黄河、大运河交汇的独特优势,构建“两河之约”文旅品牌体系,推出“我家门前有条河”推广品牌和“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特色商品品牌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旅品牌宣传格局。整合以光岳楼为标识的全市文旅资源,逐步扩大“文旅+”新模式,推进文体旅、文农旅、文工旅、文教旅等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的示范片区;发展体育赛事游,建设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举办“江北水城·两河明珠”体育旅游文化节,承办国际级、国家级体育精品赛事,提升聊城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与晋冀鲁豫四省八市、沿黄九省等区域合作,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矩阵。
完善旅游要素,塑强品牌支撑。上线“聊城旅游美食地图”,营造“人间烟火气”。深入实施《旅游住宿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引入多元文化IP、创意住宿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感。成功打造聊城中国运河博物馆等一批优质文旅融合样板,成为旅游首选地和网红打卡地。
以光岳楼为中心,聊城文旅应不断打造文博场所,使之成为更好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两创”的平台,立足“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围绕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目标任务,不断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推动供需两端平衡发展、打牢产业发展根基、强化要素环境保障上持续攻坚突破,实现聊城文旅品牌塑强目标。
(作者单位: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光岳楼文物活化利用与文旅品牌塑强的实践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