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顺”里寄如意
■ 徐志荣
在我们老家,水饺有个美丽的名字:“弯弯顺”。儿时,全家老少围炉而坐,一起捏制“弯弯顺”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次,雨雪天,奶奶喊我们全家去她家包“弯弯顺”吃。我们热情地响应了奶奶的邀约。进门后,爷爷正在揉面团,馅料已准备妥当:一盆韭菜猪肉馅,一盆白菜鸡蛋馅。看到我们,爷爷开心地招呼说:“快去洗手,待会我们一起包。”
只见爷爷先在面团中央戳了个孔,然后把面团搓成一个环形。在爷爷熟练的搓揉下,圈变大了,圈的线条也粗细适宜。接着,他将环着的面圈切开,一手拿着刀,一手往左边一扭切一刀,再往右边一歪切一下,一个个面团轻压后便是面皮雏形。爷爷抓了一把面粉撒上,温柔地对奶奶说:“老婆子,接下来轮到你展示才艺了!”奶奶笑着走向灶台,拿来小号擀面杖。
奶奶左手轻拿面皮,右手压着擀面杖,面皮在奶奶手下顺滑地飞舞,就像东北“二人转”的手帕在舞者手中那般自如。奶奶擀的面皮柔韧有度、厚薄适中,大小均匀,我看得入迷,不由赞叹起奶奶的深厚功力,奶奶脸上乐开了花,应着说:“那当然了,我可是几十年的老面匠了!”说着,手下的面皮擀得更带劲了。爸妈则教我们如何包制“弯弯顺”,先是将圆形面皮放上馅料后对折,并在中间捏一下固定,然后将“弯弯顺”放左手,正面的皮比反面少留些,从面皮末端捏起,后面多出的捏成几个漂亮褶子,如此再捏另一头。在爸妈的指导下,我们捏出了一个个“独创”花样。你瞧,我捏了个穿百褶裙的“小月亮”,妹妹包了个吃撑了的“胖元宝”,再瞅瞅弟弟的:他在爸爸协助下,用两片面皮捏了个高背“小乌龟”。奶奶被逗得忘了手中的活儿,爷爷也从灶台跑过来哈哈大笑。
妈妈还教我们在水饺里藏了些“吉祥宝贝”:有的是板栗,寓意大吉大利;有的放糖,预示日子甜蜜和美;还有的则放花生,寄托和泰安康之意;最意外的莫过于放一枚硬币了,奶奶说“那是希望大家来年都财源滚滚”。听妈妈和奶奶说着这些吉祥话,我们的心情也分外明亮、欢欣。
水饺下锅后,我问爷爷,为什么把水饺叫“弯弯顺”呢?爷爷说:“你看锅里的它们像不像弯弯的月亮?自古月亮就有团圆之意,而且我们吃了这‘吉祥馅’水饺,生活就会顺利、如意。”那时,我还不是很懂爷爷的话,只觉家人围坐,吃着水饺、闲话家常很是温馨。
长大后,当我再次“复制”那份“弯弯顺”时,看着沸水中,一个个“月亮”沉沉浮浮,一颗颗“元宝”尽情欢跳,时而遨游过几只“小乌龟”,我恍然间悟了:“‘弯弯顺’这名字真有大智慧啊!生活给予我们的困苦波折不就是那道道‘弯’?对平安顺遂生活的渴望也是祖辈们厚望的‘顺’啊!‘弯弯顺’似乎在说:不论何时,只要对生活抱有热情和期望,一切都会顺的!”
“弯弯顺”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我们老家代代传承。亲人团聚时,我们捏一锅祝福“弯弯顺”;孩子远行求学时,父母包一锅顺意“弯弯顺”;丈夫出工务农时,妻子煮一盘平安“弯弯顺”。所有无法言说的爱都藏进了如意“弯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