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无己文化与 二十四节气养生研究
■ 谷万里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为我们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聊城位于黄河下游,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伏羲曾在此画八卦,伊尹曾经在此耕耘。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一年之中春温夏热暑湿秋凉冬寒的气候转变明显,二十四节气也是起源于黄河流域。
聊城是“国医亚圣”成无己的故里。成无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其伟大历史功绩可概括为三个“家”:理论家、临床家、养生家。首先,成无己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注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医学家,对伤寒学术的传承发展厥功至伟,是伟大的中医理论家;其次,成无己九十三岁高寿仍治病救人且百无一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和养生家。
成无己的著作三部曲:《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是古代中医守正创新的典范。三部书内在相通,药在方中,方随法立,理明法自出,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在注解“伤寒例”时,成无己说:“春温夏热暑湿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成无己有关四时节气、养生方面的论述,正是探索成无己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养生的结合点。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会同有关同道,已经或即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与书画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联合创作二十四节气诗意国画、书法、剪纸、葫芦雕刻、漫画、动漫等作品,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目前,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已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江波合作,创作了二十四节气诗意人文画。
二是基于成无己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养生理论,结合中医食疗文化“药食同源”理论,总结具有鲁西地域特色、聊城人体质的成无己二十四节气养生方法。例如:健全二十四节气药膳、体质药膳、一病一膳、特殊群体药膳等药膳体系,研发代茶饮、汤、菜、汁、酒、面点等特色药膳;完善二十四节气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拔罐、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刮痧、推拿)、起居、运动等养生方法。我们已经编写了《二十四节气话养生》读物,在报刊上连续刊载了二十四节气养生科普文章,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养生保健知识。
三是实施成无己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养生科普文化传播行动,推广二十四节气和重点人群养生指南,结合“聊城新三宝”等特色养生产品,推动中医养生产业快速发展,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生活。
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发掘成无己文化,擦亮成无己这一聊城中医药文化的亮丽名片,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本文系2024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