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 卢萍
职业院校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阵地,兼具“教育性”“职业性”双重属性。以“四个深化”助力乡村振兴,是解决人力资源不足、增强乡村发展潜力的关键一招。
一是深化学生服务乡村技能和意识,以“请进来”和“融进去”的模式深化学生服务乡村的技能和意识。“请进来”就是要将乡村专家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职业院校与基层党委、政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聘请当地能人、模范先锋、镇村干部等群体进校园,为师生传授技能、宣讲身边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志向。“融进去”是职业学校挖掘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知乡情、懂技术、爱家乡”的思想。
二是深化乡村现有人才资源培训。在乡村中,大量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对涉农专业知识培训有需求,但目前各种形式的培训项目较为分散、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契合度不高。职业院校可以按照乡村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教育需求等分类别、分层次办学,提升其从业技能,建立本土化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开发区“U40计划”从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才中选拔40岁以下的青年人,交给职业院校代为培训,让他们成为有技能、有能力、有情怀的“三有”新时代职业农民。
三是深化精准合作育人平台。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针对乡村所需,精准选派农业种植、电子商务、护理、康复等相关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乡村,积极为乡村小微企业和产业大户提供科技指导、科技推广、电子商务等服务。采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和扩展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理论课堂,走进乡村企业,在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师生的实践技能,又为乡村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四是深化定向招生、定岗培养、定向就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针对重点产业开设定向招生计划,在学费、奖学金方面给予倾斜,并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实施定向精准培养,加快培养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文化旅游和基础医疗教育等农村急需紧缺人才。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招收本地生源,促进本地生源实现本地就业,提高涉农职业教育吸引力、缓解本地人才流失现象。比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培养了多批果树栽培、电子商务、基层医护等实现乡村振兴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是一项结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水平,展现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市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