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为名

■ 庄焕东

在古代,一个地方的命名,通常以山水、古国邑、人物、地形、气候、相对位置、部落、物产、史迹、传说、避讳、美愿等来命名。中国古代的“河”专称黄河,高唐县固河镇就是以黄河来命名的。《高唐州志》记载的《固河天堑》诗就描述了黄河流经固河镇时的景象,是先有黄河,后有固河镇。

远古时期,人们选择居住地时,多选在水岸河边,以方便生活、生产用水和捕鱼、运输。固河人也选择了在黄河岸边定居。从东汉黄河两条河道的位置看,因第一条河道比第二条河道更靠近固河镇,所以固河镇建镇时造择的地址是第一条黄河河道岸边,其建镇时间,应该在第一条黄河流经固河镇旁的时间内,即公元11年至公元69年之间。

固河之名在史书记载和使用中出现过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使用的是:固河。高唐有四镇,固河、齐城、灵城、夹滩。这是史书中始见固河镇之名。

明朝、清朝康熙12年和51年《高唐州志》记载中,使用的是“固河”;1996年12月19日撤涸河乡改固河镇,此后使用至今。

第二种情况使用的是:涸河。清朝光绪《高唐州志》和民国《高唐县志稿》中使用的是“涸河”。《高唐县志稿》记载:固河是否即涸河亦属疑问?因固与涸既不同字,又不同音,不能定其为一地也。邑人读涸为固,乃转音之讹耳。可见名不符,音不同,地也异。上世纪50年代区、乡改人民公社时,印制信封、稿纸,因印刷厂铅字库中无“凅”字,便临时用了“涸”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乡地方政府也曾使用,如1992年《高唐文史资料》第7辑。

第三种情况使用是:凅河。清朝乾隆7年《高唐州志》以及县、乡地方政府曾使用“凅河”,如50年代行用的公文以及1996年《高唐县志》。今天固河镇很多老人都说,从记事起使用的就是“凅河”。上世纪50年代曾在高唐县委办公室工作过,今年88岁高龄的李德玉老先生说,当时使用的是“凅河”;高唐籍、原聊城地区文物研究室主任陈昆麟先生在《高唐建置考》一文中也是使用的“凅河”。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固河之名的使用,出现了混用的情况。用固河的说法是,用“固”有固定河防之意。但是固河中的“河”是指黄河,非指河防。《汉书·沟洫志》记载: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河水自流,没有治理,水患持续了60年,形成了一条河道,这条河是上文中的第一条黄河河道,此时黄河尚无河防工程,到东汉永平12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召对汴渠和黄河治理,才修建了千余里黄河大堤,以障河水,固定了河道,使黄河千年基本无害,这条河是上文中的第二条黄河。康熙《高唐州志》王大化《固河天堑》诗对其进行评赞。固河镇建镇的时间在公元11年至公元69年之间,此时流经固河镇旁的黄河,还没有修建大堤,黄河无防可固,这种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用涸河的说法是,“涸”字表示水干之意,黄河水流干了,改“凅”为“涸”。黄河是宋朝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支流干涸的。宋朝及高唐史料中都没有这种说法的记载。以“涸”意河水干枯,来改固河之名,字改了音也改了,换字改音,竟引发“固河”与“涸河”是否是一地的争论,这也有不妥之处。

用“凅河”的说法是,战国时期齐国与赵国以河为界,多次发生战争,死了很多人,血流入河,河水凝固了。但战国时期黄河未流经固河镇旁,此时尚无镇置,并且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也不吉利,不会以此说而命名之。

2022-03-1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348.html 1 以河为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