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梵呗声声慰余心

■ 高岩芳

公元230年,东阿王曹植登临鱼山,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后被称为第一呗“鱼山梵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汉传梵呗。千百年来,鱼山梵呗响彻东阿的热土,护佑着东阿的信众。2008年开始确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为“鱼山梵呗传承暨剃度护法居家菩萨戒法会日”,鱼山梵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永悟禅师按照原赞填词《东阿王赞》,重建鱼山梵呗寺与声明堂,享有“梵呗祖庭”之美誉,传承梵呗文化的使命,对复兴文化、弘扬佛法起着深远重大的意义。

黄河之滨的鱼山,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登临鱼山,给人不同的感受和领悟。春天山花烂漫,夏天古木繁阴,秋天芳草萋萋,冬天萧瑟肃穆。作为东阿人,我曾数次拜会鱼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每次登山,都是一次与东阿王的神交。走进子建祠,雅致的院落里植了几株石榴,汉式的建筑古朴典雅,东阿王端坐殿内,若有所思,身后的墙壁上刻着《七步诗》,思其乱世,同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为“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如果曹植仅仅是文坛领袖,就不会演绎出后来的千古绝唱《七步诗》、《洛神赋》和《鱼山梵呗》,在惨烈的政治斗争中败北的曹植被贬到东阿,游山玩水之雅兴,郁不得志之落寞此起彼伏,然浩浩黄河从鱼山脚下流过,平静下来的曹植将更多的时间交给了游历、读书和思考。从子建祠拾级而上,经过隋碑亭和碑林,半山坡羊茂台上有一洗砚池,池畔有一石亭,名读书亭,相传是东阿王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之所在。置身于乱世之外,选一清雅之地,品茗、磨墨、听风、洗砚,在冬至之日赏那穿过岩壁的寒光,是隐者也是智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作为帝家诗子、诗国帝王的曹植一生著述众多,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而他的才华、智慧也影响了东阿一代一代的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使得美丽的东阿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座山,因为一个人而生动。一个人,因为一颗心而丰满。鱼山,名不见经传,东阿,方圆不足百里。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梵呗,成就了鱼山的辉煌;是曹植,成全了东阿的豪放。八斗拱宸的豪情,洛神湖水的温润,使得东阿的山川如画,使得东阿的天地如诗,这份诗情画意在不断丰富着人们的内心,在不断安定着人们前进的步伐。当信众们吟诵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我们也在袅袅的梵音中得到启示,那是传承几千年的古老咒语,包含着吉祥的寓意,是能带给人幸福、平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清静音,我们的清净之心、慈悲之心便会油然而生,其和雅、正直、清澈深满、周遍远闻的声音提升了信众们的内在性情和修养,使人们走入善境,至善至美。在这宁静、清新、淡雅、自然的音符中,能够使人们感悟到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那就是活在当下,守住初心。

早春,于梵呗寺和声明堂,又一次和东阿王曹植神交,攀蜿蜒秀丽的山间小道,经仙人足迹到达一高大牌坊,迎面四个大字“上晋梵天”,过牌坊回望,但见“天籁”二字,在漫山簌簌叶落的声响中,宛若一种飘渺的声音,从心底升起,安抚着我们来自浮躁世界的思绪。继续拾级而上,到达山顶,便见一古色古香的长廊,上书“闻梵处”。独坐山顶,滔滔黄河川流不息,向东流去,隔河相望是连绵不绝的群山,雾霭升腾。那飘渺的声音,仿佛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终于汇成梵呗的绝响,让我在这鱼山之巅物我合一。

2022-03-1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351.html 1 梵呗声声慰余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