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实干担当铸就高质量发展之基
■ 李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竞争的单打独斗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协作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聊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答案在于以实干为基,以担当为要,围绕“十个着力点”精准发力,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融入国家战略,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聊城地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是连接华北与华东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一区位优势为聊城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区位优势并不等同于发展优势,聊城需要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协同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依托黄河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虽然聊城并非京津冀核心区域,但可以通过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等方式,承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链的重要节点。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提升聊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补齐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地基”。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聊城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由此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方面,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聊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建设,缩短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实干担当,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实干担当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要求,更是行动层面的指南。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加强政策供给,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增强企业家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共同参与高质量发展。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实干担当的舆论氛围;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市民应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为聊城发展建言献策。
聊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实践。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合作为支撑,大力弘扬“五大作风”,聊城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