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新农人”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 刘殿红 张弛 贾红雪 李美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而“新农人”作为兼具现代技术、市场意识与乡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技术赋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知识;二是市场驱动,能够链接城乡资源并开拓新型业态;三是身份认同,兼具扎根乡村的使命感与创新发展的能动性。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培育“新农人”不仅是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特色产业+人才集聚”,而“新农人”通过技术革新、品牌打造与组织创新,能够有效激活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

现以冠县后十里铺村为典型案例,探讨培育“新农人”的实践路径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赋能机制,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冠县后十里铺村通过建设“头雁引领、群雁助力、雏雁孵化”三级人才体系,探索出一条“新农人”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后十里铺村的实践表明,“新农人”群体能够有效融合技术、市场和情怀,带动传统“羊产业”提质增效,孵化“京东物流供应链(冠县)”“清真美食街”等新业态,形成“以人兴产、以产聚人”的良性循环。

头雁引领,能人返乡激活产业引擎。乡村能人是“新农人”队伍的核心力量。后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李正伟依托民族村镇的特色肉羊养殖产业,采用集体为主、村民入股的形式,创办村集体企业“冠县穆德实业公司”。通过引进高架养殖技术,一体化创建现代化屠宰线、污水处理厂和冷库,使该村肉羊养殖产业年产值达30亿元。实践表明,能人返乡不仅带来技术与管理经验,更能通过组织化经营重塑产业链,实现“一人创业、全村致富”的乘数效应。

群雁助力,外部资源嫁接技术赋能。外部智力与资源的引入是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后十里铺村与北京同仁堂、山东省科学院等机构合作,聘请博士团队驻村研发出“中草药无抗雪花羊肉”“灵芝仙草羊”等特色产品。外部资源的有效嫁接,不仅破解了技术瓶颈,还塑造了特色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县域农业从“粗放型”向“精品化”转型提供了范本。

雏雁孵化,内生培养构建人才梯队。培育“新农人”应注重可持续性。后十里铺村建立“人才智库”,将本土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与引进的大学生等一并纳入新农人培育体系,通过创业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激发青年扎根乡土的内驱力。同时,为村内考学深造及学成归来的学子设立奖助学基金,厚植乡土情怀,形成“本土人才—返乡人才—外来人才”的新农人梯度结构。

培育“新农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政策供给、平台搭建与生态营造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政策吸引人、平台成就人、生态留住人的正向发展态势。一是统筹农业、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资源,为“新农人”提供“创业扶持+资金补贴+市场对接”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二是建设县域多元化的“新农人”培育载体,为“新农人”提供培训、办公、科研及成果转化等一体化服务空间,开展政策咨询、在线培训、供需匹配、农产品溯源等智能服务,提供流量扶持与运营指导,助力县域乡土品牌的塑造。三是培育“扎根乡村”的价值认同,通过县域融媒体宣传“新农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营造“返乡光荣”的社会氛围,让新时代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新农人”有归属感。

培育“新农人”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钥。后十里铺村的实践表明,只有增强乡土人才振兴“源动力”,才能实现“人回乡、业兴旺、村振兴”的共赢局面。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后十里铺村乡村振兴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31)

2025-03-1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393.html 1 “新农人”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