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生命观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何杰 郝文晓
生命观是指人们对生命的本质、意义、价值、目的及其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态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积极生命观的人,通常具备更强的心理韧性,更少出现心理问题。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入世”文化,能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其生命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发性。
儒家生命观有两个维度:对待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儒家强调孝悌之道,提倡孝顺父母、尊祖敬宗;对待没有血缘关系(或社会关系大于血缘关系)的人或物,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提倡乐天知命、忠恕仁爱。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来说,血缘关系将个体纳入宗亲家族团体之中;从横向的空间维度上来说,社会生活将个体纳入宇宙自然、人际网络之中,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二维的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印证人的独特性和宝贵性。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对父母的敬重和关怀即是对生命的敬重和关怀,借助孝行,个体得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这一生命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血脉关系的重视,与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相一致。活着的人总能归属于某一个家族或团体,不是孤立的个体;死后又能得到子孙的祭拜,让自己的生命汇入家族生命当中。从个人层面上来说,这种观念让每一个生命都有了根基,具备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对血缘关系和家族的重视,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
在孔子眼中,现实世界是由“太一”演化而来,人与自然、人与人具有同根同源性。在与天地人的互动中,人不断拓宽生命的边界,将万物都纳入自己的生命中,以臻于圆融和谐的境界。一是与大自然的互动中,追求平等的交互感应,双方相互依存,以至于“天人合一”;二是与他人的互动中,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双方以礼相待、推己及人,在共同的道德实践之中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达到“人我合一”。儒家所说的“仁”与“礼”都可以视为联结自我与他人的纽带。“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不是造成人与人的疏远,而是创造和谐,“礼至则不争”。
人首先出现在家庭当中,与祖先的血脉相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只将自己局限于家庭,无疑会削减生命的宽度。“同人于宗,吝”。只与同宗族的人和睦相处,有很大的局限性。儒家最终的目标是要让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对亲人的“爱”与“敬”延伸到他人、他物上,要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与天地万物建立关联,从横向上去拓展生命。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生活意义的丧失都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威胁。儒家生命观有助于解答现代人的心理困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些启发:一是建立联结。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要与他人互动、配合。“天人合一”“人我合一”的实质是建立联结,并在联结中欣赏生命美好、提升生命价值。二是发现意义。根据儒家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人生来就被赋予了意义。“知天命”是个体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道德追求和社会抱负的过程。这种意义感能帮助个体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孔子的“知不可为而为之”,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典型的例子。三是追求和谐。儒家文化追求家庭内部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是因为这种和谐,个体能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与人交往的快乐,投身自然的快乐。和谐带来快乐,儒家文化塑造了很多快乐的人格,如孔子和颜回。儒家文化为生命奠定的基调是“乐”而非“苦”,乐以忘忧、安贫乐道、乐天知命等,让人“无入而不自得”,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正面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梳理与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