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智能:机器人变得“心灵手巧”
■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如今,人工智能(AI)大模型正让人形机器人变得“心灵手巧”,在多个场景中大展身手,成为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真实写照。
具身智能即“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随着AI大模型不断发展与支持,具身智能将成为“会思考的机器人”。
目前,北京等地已对具身智能作出相关部署。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2月底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
未来,具身智能充满无限可能和潜力,不仅将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还将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
【专家点评】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
具身智能具有环境感知和执行能力。如果说具身智能包括“大脑”“小脑”和“身体”,那么大语言模型推动了其“大脑”发展,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推动了其“小脑”发展,而硬件“身体”则离不开材料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具身智能技术和相关产业都走在世界前列,但也存在高质量数据收集不足、硬件标准化不够、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建议借助开源社区完善基础工具和数据,推动标准化建设,打造“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的标杆场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