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基预算:精准投放 优化支出
■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
零基预算,指的是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以零为基点,根据实际需求、财力状况、事项轻重缓急等统筹核定支出预算。
当前,包括财政部在内的16个中央部门已经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也在推进中。早在2021年,广西财政厅便积极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在前两轮零基预算审核过程中共盘活存量项目支出181亿元。安徽省2022年6月开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从编制2023年预算开始,当年仅省级就“挤”出了80多亿元无效的财政资金。在甘肃,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方案已于2024年出台。今年,将有更多地方将这项改革提上日程。
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其中重要方面,在优化财力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持续协同发力,将进一步推动财政科学管理,助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专家点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志勇: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大多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这样的预算编制方法容易导致财政资金分配的固化,资金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财政资金的积压和浪费。
开展零基预算改革,意味着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重新评估每一项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民生项目。编制零基预算,需要建立健全标准支出体系,提高财政资金效率,让预算编制有据可依。同时,需要发挥各方在提高财政资金效率方面的共识,做好政策评估,得到更充分的支出预算编制依据,有序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