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聊城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 何杰 郭立栋 侯龙飞

聊城,这片被黄河滋养的沃土,自古便是孕育中医药文化的摇篮。从商代贤相伊尹开创的“药食同源”理论,到金代成无己奠基的伤寒经方体系,跨越三千年的医学思想在此交融,形成了“药材济世、医理传薪、儒医共铸”的独特文化基因。聊城中医药文化既传承着中华医学的经典脉络,又深植于鲁西平原的地方实践,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身心共治”的实践论,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聊城中医药文化的首要特质,体现在“道地药材滋养经典医理,医家智慧反哺本土实践”的良性循环中。商代伊尹作为中药汤剂创始人,其“以鼎烹药”的创举开创了“药食同源”的先河。这位躬耕于莘县的贤相,将烹饪之道与医药之理相融合,在《汤液经法》中提出“五味调和以养五脏”的学说,使聊城至今保留着“阿胶固本粥”“百合安神羹”等药膳传统。金代成无己,则以“以经解经”之法系统注解《伤寒论》,其《注解伤寒论》不仅确立六经辨证体系,更结合鲁西地域气候特点,发展出“因时因地辨湿热”的诊疗原则。两代宗师的薪火传承,使药材应用与理论创新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上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从生活到理论”的认知框架。

地处孔孟之乡,聊城中医药文化天然浸润着儒家伦理精神。伊尹将“调和鼎鼐”的烹饪术升华为“平衡阴阳”的医学观,其“以味调性,以性养德”的思想,将药性认知与道德修养结合。这种“医理即人理”的思维,在成无己的医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他注解《伤寒论》时,以儒家“格物致知”之法阐释病理,将“阴阳自和”的生理机制与“致中和”的伦理追求相贯通,形成“医疾先医心”的诊疗理念。这种儒医交融的传统,在聊城化作“仁术济世”的实践:明代东阿阿胶作坊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律药德;清代临清药商创立“义诊药局”,将问诊与《弟子规》诵读结合。这种伦理与医学的双向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的整合模式。

从伊尹“因地制宜”的食疗配伍,到成无己“因势利导”的经方化裁,聊城医家始终致力于经典理论的在地化创新。伊尹根据黄河下游平原“土厚水深”的地理特征,首创“以胶入药”之法,其《汤液本草》记载:“阿胶者,济水所育,滋阴润燥,尤宜中州之体”,奠定聊城作为“阿胶之乡”的根基。成无己则在《伤寒明理论》中,结合鲁西气候提出“春防风邪挟湿,夏防暑热伤津”的时病防治观,并发展出“疏肝健脾以宁神”的情志调节法,强调身心平衡。这些经典理论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心理调适方法:民间以玫瑰花、合欢花制成“解郁香囊”,借鉴伊尹“芳香醒脾”理论疏解肝郁;遵循成无己“子午流注”学说,设计“晨练八段锦以升阳,暮习静坐功以敛神”的养生节律。

聊城中医药文化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启示:一是整体观照、身心互动的系统思维。伊尹“五味养脏”与成无己“六经传变”理论共同构建的身心关联模型,揭示情绪失调与脏腑功能的动态关系。二是预防为先,生活化的心理韧性培养。伊尹“治未乱”的治国理念与成无己“治未病”医学观一脉相承,衍生出“食养、药养、神养”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三是文化疗愈、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儒医传统中的“社群医疗”智慧,如成无己倡导的“家族共调阴阳”,伊尹强调的“邻里共膳五味”,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范式。

从伊尹鼎中的药膳氤氲,到成无己笔下的经方流转,聊城中医药文化以跨越时空的对话,诠释着“医道即人道”的真谛。这份绵延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保存着中华文明的健康密码,更以其对身心关系的深邃洞察,为当代人构建“身心平衡”的教育图景提供了东方智慧。

(作者单位:何杰、郭立栋,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侯龙飞,聊城市人民医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聊城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346)

2025-04-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8640.html 1 聊城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