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生命素养”
■ 李坦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复兴。高校应为大学生成长护航,落实生命教育,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鼓励大学生积极奉献自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中,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航标”。但是,当前大学生抑郁自杀、暴力事件频发,不仅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更折射出社会深层次变革下生命教育的缺乏。因此,高校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生命素养”已刻不容缓。
积极心理学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学科。该学科主要基于积极的角度探究传统心理学内容,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健康生活、和谐发展等方面,倡导积极的心理取向。这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相契合,因此可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建立生命教育积极范式,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生命难题时仍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走出人生低谷期,勇敢面对生命困境,挑战无限可能。
引入五大理论,完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高校教育旨在全方位育人,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并参照心理学的积极理念,深入挖掘心理学的内容,以期进一步完善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整体上看,高校生命教育主要涉及五大理论,即生命价值教育、挫折教育、幸福教育以及生命超越教育、生命发展教育。通俗地讲高校生命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成为优秀、健康,且幸福的人。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高校生命教育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强调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校生命教育应该引入并运用积极心理学,比如积极心理学暗示、体验式教学方法以及情商教育方法等等。从教学方式上丰富高校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端正生命态度,增强生命意识,这对于其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构建高校生命教育协作机制,优化教育环境。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按照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分析,组织系统是影响个体健康与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方法营造积极的组织环境,更有利于个体提升幸福感。实践表明,在高校生命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营造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社会资源,构建多维支持系统,启动生命教育,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高校初期开展生命教育时,得到高校大学生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主体,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强有力的后盾。客观上说,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家、校、社合力作用,各方共担责任,形成优势互补,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根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及研究对策”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XKT202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