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文化”赋能聊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 张哲 成庆娟
黄河与大运河相遇,不仅是自然地理奇观,更是中华文明绵延的生动写照。聊城,是大运河与黄河唯一实质交汇的城市,运河所代表的漕运商业文化与黄河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在这片沃土交相辉映,铸就了“天下不敢小聊城”的盛况。在新时代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以“两河文化”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破解聊城转型命题的关键钥匙。
大运河的贯通,方便了封建王朝将南北方物资运达政治中心,形成以“码头经济”为特征的开放性商业网络,催化了一批枢纽城市的兴起。聊城就是在元代会通河贯通后迅速崛起的商贸重镇,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成为南北商贸的集散地。如今矗立在聊城老城区的山陕会馆,坐落于临清的钞关等运河遗迹,诉说着漕运商业文化烙下的印记,也展现着开放型经济注入的基因。
2019年,国家颁布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因运河而兴的聊城催生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方面,推动文旅特色融合,将运河文化遗产转变为旅游资源,以运河特色文旅体验提升城市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同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依托高速、高铁等现代运输方式,取长补短,激活了漕运推动的“交通—商业—制度—文化”协同演变,助推聊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聊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黄河滋养了聊城,也考验了聊城。引黄灌溉,孕育了聊城肥沃的耕地,滋养了聊城人敦厚实在的品格。聊城依托莘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推进“吨半粮”产区建设,在2025年产能区将达到100万亩。与此同时,聊城坚持工农业融合发展,将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输送到温室,推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黄河农耕文化为内核,打造农耕文化特色产业,如:高唐县的麦秸画、面塑,东阿艾山“艾草种植—加工—康养旅游”全产业链。通过农耕文化产业化,激活了农耕文明的差异化竞争力,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开辟出全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聊城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导致多次变更城址,也面临“大风一刮不见家”的生态窘境。1949年以来,聊城人民通过治沙代际接力完成生态修复。如:冠县毛白杨林场构建起优质树种资源库,并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使沙化土地从生态包袱跃升为发展禀赋,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框架下,聊城依托“黄河文化”,坚持“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创新共生”,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内生动力培育路径。
(作者单位:张哲,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庆娟,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