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文化+”活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 张晨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乘着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东风,聊城市委、市政府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禀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达到新水平,文旅资源融合开发实现新突破,为“文旅兴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擦亮了“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然而,相较于发达地市,聊城市在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先天优势”并不明显,在产品供给、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实现更大突破。
文化自信是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也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坚强力量。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下,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激活“文化+”活力,依靠文化力量吸引人、凝聚人,为加快建设“六个新聊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产业”让发展步伐大起来。出台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市杂技团、豫剧团、京剧团等事业单位改制,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鼓励文旅、传媒相关企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经营渠道。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文化产业发展增幅大、税收增长多的县(市、区)、部门和企业予以奖励。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创作一批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文艺作品。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扶持一批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参与或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等文化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实现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依法简化文化企业用地审批程序,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并降低相关费用。
“文化+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关键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建议深入挖掘优秀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资源,拓展应用领域、开展文化交流,精心打造节会、赛事、文化活动和产业品牌,拓展地方文旅营销路径。多业态打造文化“两创”展示空间,创设独特的城市IP和品牌,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新动能。通过“文化+非遗”的赋能效应,唱响文旅融合大戏,为城市发展扩圈引流,实现农民致富、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发展多方共赢。
“文化+旅游”让历史文化名城靓起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能够修缮保护的绝不拆真造假,杜绝大拆大建。加大规划建设统筹力度,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与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旧城改造相结合,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传统的市民生活样本;借鉴外地经验,由政府提供配套设施、规划蓝图和建设图纸,鼓励居民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自筹资金进行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和修缮保护。通过“文化+旅游”发力文旅品牌建设,将以艾山、位山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聊城山陕会馆、临清钞关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串联起来,引入新兴业态,吸引八方来客,共品两河文化之深邃,感受文旅交融之壮美。
“文化+招商”让发展成色足起来。借助山东省文博会、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平台,展示城市发展新活力、文旅融合新成果,推动文旅出圈,城市出彩。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一起发力,宣传推介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聊城新三宝”,以及高唐锦鲤等具有城市辨识度的品牌IP,吸引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大力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城市文脉,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文化魅力吸引客商爱上这座城,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翼齐飞”。在扩大开放、精准招商过程中,注重与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相结合,引导和鼓励广大客商从多角度认识和了解聊城,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聊城,推动聊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本文系聊城市社科联“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