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临清段档案资源活态化利用路径研究
■ 黑子丹
临清作为大运河沿线唯一完整保存元代与明代运河遗存的城市,拥有极为丰富的大运河档案资源。这些资源既是千年漕运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支点。临清应通过活化利用运河档案资源,推动其从“静态保管”向“活态利用”转型,使之成为激活城市文化基因、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以档为凭,建档留存运河记忆。聚焦档案资源系统性保护,建立“实体+数字”双轨机制。实体层面,以市档案馆为核心开展全域普查,对散存于文旅、水利等部门的运河档案资料实施标准化归集;数字层面,搭建大运河专题档案数据库,推进《临清州志》《临清直隶州志》《临清县志》等古籍文献的多光谱扫描与知识图谱构建,通过构建“目录可查、图文可视、数据可析”的智慧管理体系,实现文化遗产的立体化呈现。该体系不仅能为临清中洲、桃园等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提供精准史料支持,更能以档案为纽带串联运河遗址、古街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可阅读”的文化空间。
以档兴文,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档案活化的核心在于构建价值转化场景。针对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等文化遗产点,可创新“档案+科技+体验”三位一体模式,运用全息投影、AR/VR、3D仿真及元宇宙技术,复原《临清州志》所载卫浒烟柳、汶水秋帆、书院荷香等“临清十景”,实现遗址现场历史影像与文人题咏的时空叠合。依托元代绞关石、明清税碑等出土档案文献,开发互动式漕运文化体验项目,生动再现“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的运河盛景。同时强化应用导向,将档案资源深度嵌入文旅产业链。系统开展运河记忆、红色故事等档案资源的研究阐释。将临清老红军口述档案、魏湾镇原清平县委口述档案、卫东县东进支队抗战歌曲等红色档案资源,通过“档案溯源+实景演艺”模式打造新型文化IP,构建从文化展示到文创开发、数字消费的全产业链转化体系。
以档聚力,创新协同发展机制。面对大运河档案资源分散管理、利用效能不足的现实挑战,临清市着力构建跨领域协同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资源整合活力。设立专项奖励金,重点培育AR导览技术、运河主题数字文创等示范项目,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成立档案活化协作平台,统筹博物馆、高校、非遗传承人等多元主体力量,在运河文化档案征集、漕运口述史抢救性整理、沉浸式文化体验开发等领域形成合作网络,实现专业学术研究与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互动。探索“档案授权使用”机制,对非涉密档案,允许文化企业在合规范围内进行二次创作,开发运河主题影视、游戏等新型文化产品,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让档案从“幕后”走到“台前”,真正让档案动起来、活起来。
(作者单位:中共临清市委党校,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