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地方高校“五维联动”实践育人新范式
■ 王继国 孔令乾 石莹莹 罗红娟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承担着促进学生知行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近年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背景与文科人才培养现状,秉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实效,创新性构建文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筑基—学科竞赛强能—社会实践炼能—专业实习固能—校企协同育人”五维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课程体系筑基。统筹设计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聚焦课程结构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建构多维实践育人课程体系,筑牢课程实践育人根基。
以实践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调研论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三阶递进能力”培养体系,按照“文本输入强基—行业导师赋能—校企实践验能”思路,优化调整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将实践课程细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模块,调整后实践总学分占比约28%。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15门次省级、校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智慧课程、应用型品牌课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全方位融入职业素养、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内容,充分利用数智技术,采用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教学方法,设计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行践有效衔接转化。
学科竞赛强能。科学规划学科竞赛实践育人路径,建立“学—研—练—赛”互融互促、良性循环机制。以学育赛,以赛促学,课程教学环节融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数字技能应用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项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竞赛意识,在竞赛形式中完成专业知识转化;以研助赛,以赛育研,利用教科研课题孵化培育学生竞赛团队,学生在竞赛中寻找研究方向,锻炼研究能力;以练促赛,以赛优练,校内竞赛活动练习与校外学科竞赛实战结合,互为助力,在竞赛中强化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炼能。学校统筹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淬炼技能、塑造情怀。结合专业特色,设计主题调研、文化传承、志愿公益、精神宣讲、社区服务五类主题实践项目,有效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志愿者先锋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益乐坊”公益项目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课程实践—社团活动—项目实践”校内校外结合的三层次实践联动模式。
其中,芳华剧社、国学社入选山东省高校“活力社团”;扬帆志愿者先锋队先后入选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志愿宣讲团,并获评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优秀团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优秀团队”;FLY志愿者服务队获第四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等。
专业实习固能。为使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两阶段实习环节。第一阶段开设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对标行业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行政类、教育类、编辑出版类三大专业实习板块;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模式,结合学生兴趣需求及职业规划,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岗位实习。
强化保障机制,制定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规范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流程,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开展理论知识教育、把控监督实习过程管理,企业导师进行职业发展引导、开展实操技能培养,双导师共同开展考核评价,形成了全链条闭环式实习运行模式,显著提升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整合优质资源,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横向课题研究、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活动共建等为抓手,搭建多元化校企合作平台,创设高质量实践育人环境。学校与驻地中小学校、传媒公司、行业协会、文化事业单位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担任课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聚焦双方资源与需求合作开展研究项目,策划举办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践实训实习机会。
近年来,聚焦专业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充分合作,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多名学生获得初级茶艺师证书;先后策划举办了中华传统成人礼、祭孔大典、国朝雅集、“光岳怀古”古琴音乐会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育人成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实践育人模式,打通实践育人各环节,所建构的“五维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有效锻造了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43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