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之花
——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非遗+”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 陈霞 苏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非遗+”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走出一条成功发展之路。然而,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非遗保护与传承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道口铺街道目前拥有非遗文化基地5处、非遗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2021年10月,道口铺街道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文化生态名镇,2024年又入选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近年来,该街道形成了“非遗+党建”“非遗+文旅”“非遗+电商”三大融合模式,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党建”。以党建引领非遗保护与传承。街道成立非遗文化工作专班,挖掘民歌、传统技艺等100余条线索,整理成《道口铺非遗集锦》。指导设立非遗传习所,培养了61名传承人,20%为党员,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全部是党员,基层党组织在非遗传承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非遗+文旅”。将非遗与旅游、文创、研学相结合,建设道口铺非遗博物馆,打造非遗文化街、非遗体验馆、非遗村落等文旅平台。同时,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铜铸文创钟表、笔砚办公套装等,累计接待研学和采风人员6万余人次,提升了非遗的文化附加值。
“非遗+电商”。街道依托“乐道电商服务有限公司”,探索“联合社+电商+非遗”模式,开展非遗产品网络直播,年成交额达800万元。东昌铜铸雕刻项目通过电商实现年销售额150余万元,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迈出了坚实一步。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道口铺街道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上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难度大,经济效益低。部分非遗项目,如东昌府木版年画,因题材陈旧、市场适应性不足,缺少创新元素和现代科技应用,难以吸引年轻人,经济效益较低,传承人难以维持生计,传承动力不足。二是技艺复杂,传承难度高。许多非遗技艺工艺烦琐,需要具有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掌握,年轻人的学习意愿不高。东昌铜铸的13道工艺目前仅有少数人能够全面掌握,技术传承出现断层风险。三是传播效能不足,缺乏品牌影响力。尽管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仍然有限,许多非遗项目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目前的非遗文化宣传主要依赖传统节庆活动与展览,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难以吸引广泛关注。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建议地方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非遗+”多元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传承人才。建议街道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保障传承人基本生活需求,激励更多年轻人投入非遗技艺学习。加强与高校、专业院所的合作,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培育下一代非遗传承人,促进非遗匠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提升非遗技艺的创新能力。
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完善的非遗产业链,优化生产、销售流程,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营销,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非遗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拓展非遗的市场空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本地元素,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影响力。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扩大非遗受众群体,增强非遗项目的可视化展示效果。探索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搭建全球化推广平台,推动非遗文化走向国际舞台。通过组织非遗大赛、展览、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非遗的社会认知度与文化影响力,推动“非遗+”多元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借力文旅融合,激发市场活力。文旅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各镇街积极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将分散的非遗资源进行整合,紧密对接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产业。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非遗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展示非遗文化,与剧场、演艺、游乐、购物等产业相融合,开发特殊民俗、地方特色体验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验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优化文化旅游体验,让游客切身参与到非遗活动中,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进一步认识非遗,扩大非遗影响力,打造非遗文旅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