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两河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 李稳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这座位于大运河与黄河交叉点的“两河明珠”城市,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特色显著。近年来,聊城市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将“两河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中职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的有机结合。

一点——明确教育目标,找准融入切入点。中职学校应深入分析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确定农耕文化融入的具体方向和重点。对于涉农专业,要侧重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在农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非农专业,应通过挖掘农耕文化中的通用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如勤劳朴实、团结协作等,将其融入日常劳动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素养。

一库——建立本土中职劳动教育资源库。各级中职学校整理出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为本土劳动教育资源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视频类资源记录了聊城本地多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如木雕、葫芦雕刻、竹编等,详细展示从原材料选取到最终成品制作的每一步骤。图片资源收集了大量聊城农耕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涵盖农耕场景、民俗活动、手工艺品成品及制作过程等多个方面。民俗故事深入挖掘并整理关于传统农事节气的传说、民间手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故事等。文化长廊在学校内打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聊城“两河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特色技艺、民俗风情等内容。

四维——创新教育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育形式,通过讲故事、看展示、拼技能、做实践四个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讲述两河地区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文化墙等空间展示“两河农耕文化”的图片、实物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传统村落等。开展农耕文化主题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如传统的编织、种植、收割等技能比赛,将农耕文化元素与现代劳动技能相结合。建立校内外农耕文化劳动实践基地,如校园农场、周边的生态农业园等,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双向——引导文化双向传播,拓展教育途径。聊城市中职学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两河农耕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带入社区、养老院等机构,通过开展义务劳动、文化宣讲等活动,向社会各界传播农耕文化,增强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文化交流等活动,引进其他地区的优秀农耕文化资源和劳动教育经验,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中职劳动教育多元化发展。

将“两河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创新举措。通过构建“一点、一库、四维、两面”的实践路径,能够充分发挥“两河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增强中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310)

2025-05-2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999.html 1 “两河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