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背景下公路运输管理模式优化策略探究
■ 郝琦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输管理模式的优化,不仅关乎运输效率的提升,更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公路运输业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运输组织低效,车辆空驶率高,据《中国公路货运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公路货运车辆的平均空驶率一度达到40%。中小物流企业类似情况尤甚,因缺乏高效的货源与运力匹配机制,货车在完成运输任务后往往难以迅速找到新的货源,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能源消耗增加。二是能源利用落后,老旧运输车辆的技术性能相对较差,油耗较高,严重制约运输行业的低碳发展。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运输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各环节间信息流通不畅,加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运输组织优化。降低货车空驶率,需构建高效的货源与运力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整合物流企业、货主及运输车辆的信息资源,实现货源与运力的精准匹配。具体而言,可以定期组织物流行业研讨会,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推广共同配送、甩挂运输等先进模式,提升车辆装载率与运输效率,也可以建立碳信用档案,整合“碳效码”“碳积分”数据,形成企业/个人碳信用档案,与信贷、政府采购挂钩。
车辆技术升级。车辆技术升级是实现低碳运输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制定并完善老旧运输车辆淘汰更新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对主动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购置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的运输企业给予补贴。同时,加强与车辆生产企业的合作,引入适合运输需求的节能车型,逐步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运输市场的占比。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能耗与排放的关键。相关职能部门应推进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平台功能,实现货主、运输企业及司机间信息的实时、准确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运输路线规划、货物配送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运输组织的精细化程度。
新能源车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新能源车辆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建议政府制定充电桩建设规划。联合能源企业,合理布局充电桩站点,优先在物流园区、交通枢纽及乡镇主要干道周边建设充电桩。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电桩建设运营,逐步提升充电桩覆盖率。开发智能管理App,集成物联网与AI算法,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实时采集充电桩运行数据,通过智能调度算法精准预测充电需求并动态分配功率。
金融支持与人才培养。为解决运输企业资金短缺与技术人才匮乏问题,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需求为运输企业量身定制绿色信贷产品,提供优惠利率与长期贷款支持。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紧密对接行业需求,优化物流和交通运输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低碳背景下公路运输管理模式的优化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部门的高效合作与共同努力,这些优化策略有望在实践中逐步落实、持续完善,最终实现公路运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良性促进。
(作者单位:聊城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研究”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41)